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27日讯 一周前,武汉市第六医院泌尿外科收到一个来自西安的快递:一面锦旗。科里几乎每周都会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并不稀奇。看到落款,主任刘涛有些意外。他没有想到,管女士会在母亲去世一个月后,用这样的方式表示感谢。在刘涛看来,自己做的这些都不过是举手之劳。
“锦旗是送给刘涛的,也是送给他们团队的。”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在西安定居的管女士,她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刘涛对患者的好,早就超出了普通的医患关系。他把患者当成自家“亲戚”,竭尽全力的提供各种帮助。
翻开刘涛的手机通讯录,里面存着1159个电话号码。其中,618个是患者的电话。每天,他至少要接到四五个求助电话:有咨询病情的,有来医院看诊的,有预约住院的,有请他帮忙找医生的……患者们都说,从来没有见过刘涛有一丝的不耐烦,即便是深夜打电话叨扰他。如果电话没接,要么是在坐门诊,要么是在做手术,得空后他一定会回拨过来。
病人查出膀胱癌,医生自责说“对不起”
管女士是武汉人,20多年前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了在武汉市第六医院外科工作的刘涛。此后两人并无深交,只是每年偶尔会被朋友拉着聚上几次。
2000年,管女士的父母选择武汉市第六医院作为定点医院。都说“医院里有人好看病”,她想起了刘涛这个“熟人”,介绍父母认识了他。上了年纪,难免有个三病两痛。每次老俩口去医院前,都会给刘涛打电话咨询,趁着他在医院的时间去看诊。老人身边没有子女,刘涛几乎每次都是全程陪着,老俩口逢人就夸“刘医生好”。每次跟女儿打电话,老人念叨得最多的也是刘医生的好。
去年9月,管女士74岁的母亲查出晚期膀胱癌,膀胱里长满了肿瘤,最大的足有拳头大,淋巴结多处转移,住进了刘涛的科室。管女士赶到医院,一见面刘涛就说“对不起”。
“我妈生了病,您干嘛要说对不起?”管女士一头雾水。“管阿姨半个月前找过我,说是最近总想上厕所,让我给她开几盒消炎药。当时拗不过老人,没坚持让她做检查,还是我大意了。”平时父母看病没少给刘涛添麻烦,看着他一脸自责,管女士愈加觉得不好意思。
两次瞒着家属帮老人垫钱住院
10多年前,管女士的父亲突然流口水,她母亲给刘涛打电话时无意中提到此事。“很可能是中风前兆!”在刘涛的催促下,老人到医院做了检查,一查果真是“小中风”。因发现治疗及时,父亲身体到现在都很好。“如果不是他,我爸可能早就中风了。”对于刘涛,管女士一直心存感激。
父母的退休费加起来有1万多元,管女士一直以为他们衣食无忧。刘涛知道,老俩口瞒着女儿买保健品和保险掏光了所有的积蓄,10年来花费了几十万元,还欠下了6万余元的外债。帮老人办住院时,他悄悄垫上了门槛费。
“母亲住了两次院,刘涛帮着垫了两次门槛费。”直到办完母亲的后事,管女士才从父亲那里知道了这件事。“每次母亲一提还钱,刘涛就说我已经给了,还宽慰老人只管安心治病,不要操心钱的事。”回到西安后,管女士转账给刘涛,24小时后钱又退回到了账户上。每次给他打电话说此事,刘涛都会推辞说,钱只当是他给老人尽了孝心的。
直到现在,管女士也没能将这笔钱还回去。
不吝动用私人关系为患者行方便
母亲最后一次住院,管女士在医院里守了21天。细心的刘涛去探望时看到病房里只有一张床,得知晚上她和陪护只能轮着睡,刘涛蹬蹬蹬跑下楼,把同在医院工作的妻子午休的躺椅搬到了病房。
一天,管女士身体有些不舒服,准备去看医生。“我带你去!正好我要去门诊。”刘涛知道后,主动当起了导医。管女士清楚,刘涛是担心她路不熟,跑冤枉路。“他的心里随时装着病人,总是想着尽量方便别人,不惜自己多花时间和精力。”
路上遇到一位保洁阿姨,一见刘涛她就迎了上来,言语里满是感激,“刘主任,多亏您跟我家老头子找了个专家,还帮忙打招呼,现在他的病好多了。”原来,保洁阿姨的老公2年前查出肾盂癌,送到长航总医院治疗。治疗时,她找到刘涛想咨询一下老公的病情,没想到刘主任主动联系了长航医院泌外科医生,还为她老公的手术打好了招呼。
为方便患者就医,刘涛不吝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3月11日中午,刚下手术台的刘涛接到了家住常青花园的王女士的电话,她称婆婆摔倒骨折被家人就近送进了省新华医院。刘涛主任接到电话后,联系上了他大学时的同窗、省新华医院骨科石主任,并拜托医生多多关照。
“我只是他的一个普通病人。”王女士告诉记者,几年前老公得了膀胱癌,住进了刘主任的科室才认识他。出院时,刘涛主动将电话留给了她。之后王女士经常为老公的病情打电话向刘涛咨询,每次他都耐心解释,一点都不嫌烦。
方便病人25年不换电话号码
熟识刘涛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只要别人找他要电话,他都会给;病人出院时没问,他也会主动告知。用手机到现在已经25年,他从来没有换过电话号码。他说,不换号是为了方便病人能随时找到他。
手机24小时开机,有时睡到半夜还会接到咨询问诊的电话。不嫌烦吗?面对长江日报记者的疑问,刘涛笑着说,医生的职责就是及时为病人解除病痛,自己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况且自己睡眠很好,放下电话3分钟内就可以睡着,也不怕被“麻烦”。
坐专家门诊的间歇,刘涛总爱起身到走廊瞅一瞅。看见四处张望的人,他总要“多嘴”上前问上几句。遇到病人不知道该看什么科,或是挂错了科,他都会跟别人说得清清楚楚,甚至直接把人领过去。起初每次带人看病,同事都以为是他家的亲戚,还打趣说他家亲戚真多,刘涛每次都笑着不解释。
刘涛清楚的记得,前年年底,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练舞时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他和妻子赶到北京后,看着偌大的门诊和川流不息的患者,完全摸不清楚方向。“在医院工作了一辈子,我们到了陌生的医疗环境都摸不着北,更何况是普通患者?”那次就医经历,刘涛对患者和家属的就医心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生病时无助又焦虑,医生多问一句,有人指引一下,病人就会感觉很温暖。” (记者刘璇 通讯员袁莉 刘望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