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有老人能帮忙带,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随着在国外工作、生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当地安家落户、生育后代,不少国内的父母们便远渡重洋,去国外帮孩子带孩子。
年届六七旬,背起行囊,暂别故土,去陌生的国度开启新生活,他们要面对的,除了带孩子的劳累,还有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育儿概念的差异。
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了三位跨国老人,听他们讲述出国带孩子的经历与感受。
王家贵和老伴带上孙女游玩
乡情难忘,在德国也做热干面
受访者:王家贵
年龄:70岁
所在地:德国慕尼黑
王家贵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学习努力,工作努力,是他的骄傲。
儿子留学后就在德国工作、生活。2014年,媳妇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他们都是上班族,需要我们帮一把。德国的签证一次只能待3个月,所以我们两口子就和亲家轮流过去,帮他们照顾宝宝。”
在当地生活,最大的障碍是语言,“我只能简单说几句‘你好’什么的。”王家贵说,以冷漠刻板著称的德国人也算名不虚传,大家平时见面点头问好就足够,很少有交集。
德国的生活方式跟国内差异不小,“当地电特别便宜,家里能用电解决的事都用电,但是水就比较贵。儿子媳妇用水很节约,但我们武汉人从来没缺过水,在用水方面就得憋一下习惯。”王家贵说到这里笑了,“我们也一把年纪了,只能尽量,一辈子的习惯也改不了多少。”
平时儿子媳妇上班去,老两口陪孙女在附近玩。王家贵擅长修理,从大型车辆到各式机电都能修,他对德国的各类工程赞不绝口,“质量非常好,尤其是细节太到位了!就说孩子玩的地方吧,城市里到处都有小公园,公园里都有专供孩子的游乐区,游乐区的地面铺的是松散的小圆石,能起到很好的缓冲减震的作用,避免孩子受伤。”
在公园,德国家长跟中国家长表现完全不同。“我们都是两只眼睛紧盯着伢,一刻不敢放松,生怕有啥事。德国人呢?把伢往游乐区一放就聊天、看书去了。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哭了,家长不理,哭完了再说。就算是小伙伴起争执,只要没到互相伤害的地步,家长也不管,让孩子自己解决。”
不过,德国人管伢也有管得比中国人还细致的方面:“绝对不给孩子吃糖,三餐少盐,强调营养平衡。”每天,媳妇都会提前把牛肉、猪肉、鱼肉做成不同颜色的小丸子,王家贵和老伴给宝宝做饭时,就按清单定量搭配。至于自己的饮食,王家贵说大多中国食材能在亚洲超市买到,自己经常熬个排骨藕汤喝喝,他还常做热干面,“儿子的同事也来吃过,他们觉得好吃极了!”
甘元菊夫妇和外孙女去玩
学习育儿,生活从长江到大海
受访者:甘元菊
年龄:56岁
所在地:澳大利亚悉尼
“2014 年,小女儿要生孩子了,我就来悉尼陪她了。”甘元菊说,当时的想法就是一个:帮女儿一把。
她先陪女儿在澳洲生孩子,“这里生孩子简直就像我生孩子那个年代一样粗放,生完了医院不给打点滴什么的,观察 8 小时没什么问题,就让你出院回家。”不过观察后她发现,虽然过程简单,但医院服务非常细致,“医生会详细询问我们的需求,女儿顺产就非常顺利。”
在坐月子的问题上,母女之间出现观念冲突。“女儿就不想坐月子,说当地人都不坐。澳洲人生完孩子3天就开party、喝红酒、吃冰淇淋……这个我说什么都不能接受。”甘元菊说,“后来女儿还是听了我的,基本按咱们中国人的习惯来。”
在坐月子的问题上坚定而传统,对养育孩子的方式,甘元菊却很赞同澳洲人:“国内经常是一大帮人照顾一个孩子,在澳洲就是爸妈自己管伢,更没有月嫂一说。国内管孩子的事多由妈妈承担,但澳洲人很平等,当爸爸的也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她举例说,“经常看到当地的男性,一个人推着两个娃,手里再抱一个,然后这样子再去超市买东西,很能干。”
给她触动更大的是,她原来以为老外们没什么家庭观念,结果发现他们特别重视家庭,“周末都是全家人一起去休闲,年轻父母也会花大量时间跟孩子在一起。”
甘元菊说,自己和老伴在当地的生活很规律,“早上七八点起床,做早饭,然后送宝宝去幼儿园。这边吃的很简单,鲜奶、面包、水果沙拉,都不麻烦。” 澳洲地处南半球,跟国内四季相反,但是气候宜人。离她家不远就是大海,她说,自己这个在长江边长大的人,如今爱上了大海,“一家人去海滩走走,很惬意。”
虽然在澳洲过得不错,但她仍想念故乡:“我特别特别想国内的亲戚朋友,以前大家经常聚会,有时还打个小麻将,但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所以甘元菊也爱上了互联网,每天在网上和家乡人聊天、视频,以解思乡之情。
关注大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achuwang),给你有用有趣有料的资讯,还有好礼天天送。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