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咸水村“产业兴村”率先实现脱贫出列。
咸水村大棚里的香菇。记者王建锋摄
湖北日报(荆楚网)消息(记者王建锋 刘静怡 通讯员周海召 韩胜)2月17日,在兴山县古夫镇咸水村的香菇大棚里,67岁的村民杨严凤在采摘香菇。孩子们外出工作后,她在家门口还能自食其力挣钱补贴家用,是她去年以来最开心的事。
杨严凤说,“我们老了挣不了别的钱,在这个香菌厂里增加一点收入,每一个工80块钱,我在这里挣了三四千 只搞了几个月。”
香菇大棚旁边的空地上,几个村民将刚采摘的香菇“剪把儿”,做初步的整理。他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这个轻松的工作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一些乐趣。
“一年可以搞七八千块钱。”村民鲍尚林高兴地说,“像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经常聚在一起玩一玩,说一说,也蛮开心。”
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脱贫,是宜昌市国税局扶贫工作组来到村里之后,结合实际为村民们制定的脱贫道路之一。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村民集中安置,再联合各方力量,为村民们建设香菇大棚、聘请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合作社管理,村民每户一个大棚统一经营。
咸水村香菇基地负责人向培知介绍,该村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有43户,为了方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村里给他们每户建设一个食用菌大棚。“43个大棚共生产了13万袋菌筒,基本上每户可以增收八千块钱左右。”
咸水村山大人稀,海拔落差较大。除了帮助集中安置的村民发展香菇产业,对于居住较为分散的村民,工作组便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利用已有的自然条件、发挥自身特长增收致富,村民刘再祥,就在养殖蜜蜂中,尝到了甜头。
刘再祥说,自己以前在村里打短工,收入少,也不固定。近几年在扶贫工作组和村里的帮助下,发展中蜂养殖,去年不仅自己赚了几万块钱,村里的补贴也有五千块钱。
现在,咸水村除了香菇产业,还有村民养山羊、养生猪、种植高山红线椒等。驻村的扶贫工作组还成立“微尘众爱”村级扶贫关爱基金,补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文化公益事业,并有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负责农产品销售。
村支部书记甄井民介绍,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桃花岭饭店、超市、银行食堂等对接,帮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路。到今年初,咸水村已经实现了现有的369户贫困户999人脱贫销号。2016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产业发展,让村民们找对了增收致富的方向,生活也越过越有滋味。
贫困户整理刚采摘的香菇。记者王建锋 摄
深山里散养的山羊。记者王建锋 摄
贫困户修剪核桃树。记者王建锋 摄
即将建好的贫困户安置点。记者王建锋 摄
兴山县咸水村改造的民居。记者王建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