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湖北]恩施土家人唱傩戏还愿 神秘之舞娱神娱人
2017-02-21 19:36:00 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荆楚网)讯 记者 吴坚 鲁腾 通讯员 闫玲 覃涛

  话说张飞为何要去杀关羽的妻儿?原是刘关张桃园结义后,相约去投军,为了去牵挂,绝“回心”,便分头去杀对方的家小。张飞见关羽之妻胡氏身怀有孕,就放其逃生。胡氏回到娘家,生一子。其子七岁时观灯走失为索员外拾得,九岁时又被班石洞花岳老先生收为弟子,后便以三家姓为姓名,取名“花关索”。

  这部“关索戏”——《鲍家庄》,在全国已不多见,但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的傩戏班子至今仍能全本演出。

恩施傩戏06(摄影:刘桃元).jpg

恩施傩戏。刘桃元摄

《还杨傩》恩施市三岔乡傩戏表演队在全州非遗调演上表演。安斌.jpg

恩施市三岔乡傩戏表演队在恩施州非遗调演上表演《还杨傩》。安斌摄

傩(nuó),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起源于商周时期,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恩施现仍存有“傩愿戏”和“坛傩”两部分,傩愿戏“戏中有祭”,坛傩“祭中有戏”,都包含有非常古老而典型的祭祀仪式。

“傩戏,本就来源于傩祭。”原恩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金海介绍,过去,恩施土家人民都会在自家的堂屋里供奉家神,就是自己祖先的神位。岁末年初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给祖先的神位换一下坛钵。而换坛钵之时,就必须做一场法事,以祭祀祖先,称之为“还坛神”。

  整个祭祀过程共有24坛法事,需要24个面具,每个面具都对应着一尊神,也就对应着一年中的24个节气。王金海认为,傩祭是用来驱邪、祈福的,是演给神看的,以祈求神灵保佑东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整个祭祀过程耗时较长,上半夜做法事唱给神灵听,到了下半夜,人们都很疲倦了,就开始唱戏给东家和当地的老百姓听。

  “傩祭是娱神的,傩戏是娱人的,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王金海说,当地从事傩祭活动的民间艺人为了更好地娱人,以吸引更多的人来看他的表演,从而更好地招揽生意,就在傩戏中吸收了很多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包括人物、情节、音乐等,也就有了《鲍家庄》《青家庄》《姜女下池》等折子戏。

鲍秀英招亲 红土漆树坪(安斌).jpg

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傩戏班表演《鲍家庄》之鲍秀英招亲。安斌摄影

《恩施傩戏-度职》---杨珏.jpg

恩施傩戏“度职”仪式(坛主接班仪式)。杨珏摄影

王金海还告诉记者,过去的人认为一切都是神灵掌握的,所以尚巫敬傩的土家人民有什么心愿时,往往会许下傩愿。如果愿望达成了,就会请人唱傩戏以还愿。还愿则必戏,演唱傩戏的班子称为“坛”,班主则称坛主或掌坛师,被认为是能够通神的人。土家人民希望借助“傩”的神秘力量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对鬼神的敬畏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求。

  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旧时代,人们困苦不堪,特别需要一些能娱悦生活、减轻压力的手段。“恩施傩戏”中的一些生活小戏,是在那种生活极端枯燥、欢笑非常贫乏的状况下的甜味剂和镇定剂。

  2008年,“恩施傩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恩施土家人民仍会在结婚、生子、祝寿等情况下请傩戏班子去热闹一下,也是图个喜庆。“恩施傩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红土乡傩戏班老班主邓玉书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每年仍要演上60多场傩戏。

  “我们计划在每个村都搞一个傩戏表演队。”恩施市三岔乡文化站站长、“恩施傩戏”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邓永红说,他们正在促进傩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让游客在每个村子里都能看到傩戏表演。

  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在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仅2016年下半年就通过戏剧展演、知识讲座、视频鉴赏等方式在10多所学校举办了20多场傩戏进校园活动。

恩施市红土乡2016年傩戏传承培训班.jpg

恩施市红土乡2016年傩戏传承培训班。记者 吴坚 摄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