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婆婆又聋又瞎 医生靠“肢体语言”完成麻醉
2017-02-27 08:21:00 来源:武汉晚报

75岁的谌婆婆滑坐在地腰椎骨折,手术本身并不难,但术中需要和医生交流配合,麻烦的是谌婆婆又聋又瞎。手术台上,医生靠细致入微的观察“肢体语言”来判断疼痛,调整麻醉剂量,顺利完成了手术。26日,准备出院的谌婆婆专程找到手术医生,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谌婆婆家住汉口前进一路,2月11日她在家不慎滑坐在地,腰疼得厉害,家人连忙把她就近送到医院。检查发现,婆婆是严重骨质疏松引起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必须灌骨水泥将骨折修复才能缓解疼痛。

然而,一个难题摆在了医生面前:谌婆婆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必须趴在耳朵旁边大声喊才能偶尔听到一些声音,10多年前又因青光眼瞎了眼睛。同时身患数种基础疾病,全麻手术风险较大;可若是采用局麻,术中医生需要与患者作一些交流及配合,患者也要随时向医生表达一些感受,以便及时调整。对又聋又瞎的谌婆婆来说,手语、写字、画图等沟通方法全都行不通,这让手术医生犯了难。

家属提出,能不能让照顾婆婆多年的老伴跟着一块进手术室帮忙“翻译”?手术室要保持绝对无菌的环境,从来没有过陪做手术的先例,谌婆婆被独自推进了手术室。手术主刀医生石晨发现,躺在手术床上的婆婆情绪烦躁,身体紧绷,不停地发抖,他上前轻轻摸了摸婆婆的手,又冰又湿。

手术室的温度是按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21度来设定的,石晨分析婆婆很可能是因为害怕,身体才会变得湿冷。他一边调高温度,一边仔细地观察婆婆的肢体反应,一直调到30度,谌婆婆紧绷的身体才慢慢放松了下来。

为了安抚婆婆紧张的情绪,石晨特意安排一个巡回护士守在她的身边。护士一只手握着婆婆的手,另一只手不时的摸摸她的头,轻拍她的肩,不一会谌婆婆就安静了下来。只用了半个小时,石晨就顺利地完成了手术。“就是手术室温度太高了,下台后我们都是一身的汗。”石晨笑着说。

“整个手术过程中,我和麻醉医生就靠观察婆婆肢体的细微反应来判断麻醉剂量够不够,身体疼不疼。”石晨向记者解释,人的肢体是会“说话”的,不同情绪下会有不同的表现,通过这些细微的特征,可以大致读懂病人的心。“这次手术也算是积累了经验,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患者,也不会慌了。”

关注大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achuwang),给你有用有趣有料的资讯,还有好礼天天送。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

骨折婆婆又聋又瞎 医生靠“肢体语言”完成麻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