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援非医生戴妮和她的非洲医护团队。通讯员 牛春林 摄
湖北日报(荆楚网)通讯员郭辑、牛春林
如果说著名的坦赞铁路是中非之间友谊的象征,那么,这支主要由湖北省医护人员组成的援助阿尔及利亚队员们就是身穿白衣,代表祖国的和平天使。
从湖北省派出第一支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队,至今已有54年个年头。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一批又一批“和平天使”们跨越了国界、民族、肤色和信仰,用大爱和真诚为阿尔及利亚人民送去了平安和健康,使中阿两国人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鄂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戴妮就是其中一员。
2月24日6点半,戴妮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回到祖国的怀抱。此前,她参加中国第24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顺利完成2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回忆起炼狱般的2年非洲生活,44岁的戴妮坦言“累并快乐着”。
援非2年多诊治患者6000余人次
2001年,大学毕业的戴妮开始从事妇产科工作,逐渐成为患者信赖的专家型医生。
2014年年初,我省开始选拔组建第24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得知这个消息,戴妮立即申请报名。“在业务方面我也算‘老兵’,非洲有许多妇女儿童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我想去帮助他们。”戴妮说。
戴妮干脆、实在的话语掷地有声,却声声敲打着丈夫的心。双方父母都70多岁了,女儿才7岁多,丈夫想劝戴妮别去,最后却选择了理解并默默支持妻子的决定。
2015年2月12日,经过7个月集训,戴妮将上3年级的女儿交给在鄂钢工作的丈夫,同另外8名援助提亚雷特医疗队队员一起,从北京出发,飞越万里抵达阿尔及利亚,开始了为期2年的援非生活。
阿尔及利亚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设备、医疗水平落后,医疗任务也相当繁重。戴妮所在的提亚雷特医疗分队有4个妇产科医生,一年负责的分娩量在13000至14000人次,手术量在7000到8000台次,总量是国内医院日常工作量的十几倍。
“4个妇产科医生,2人一班,每天争分夺秒。白班是8点到下午4点半,中午不休息,手术13台至16台之间;夜班是4点半到第2天8点,手术11台左右。”戴妮解释说,“提亚雷特妇女通常会生育七八个孩子,而我们所在的医院规模相当于国内乡镇卫生院,只有两名不上夜班的产科医生。”
“由于当地产科医生少,患者又特别信任中国医生,有的妇女专门从一两百公里外赶来生产,我们不得不经常加班加点工作,非常辛苦。”戴妮想了想补充道,“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提亚雷特妇女的个头都特别大。给200多斤的产妇做剖宫产手术,单单是切口和缝合,就特别花时间。要是再碰上危急情况,一台手术就让人累得虚脱……”
2016年夏天的一个深夜,一位20多岁的产妇在家中出现了破水,被紧急送到医院。当班的戴妮和搭档检查后,发现产妇出现了脐带脱垂。
据介绍,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脐带脱垂,产妇在宫缩时,处在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与盆壁之间的脐带就会受到挤压,导致脐带的血液循环受阻、胎儿缺氧,造成严重的宫内窘迫,脐带血液循环完全或者部分阻断7分钟以上胎儿可迅速窒息死亡。
“快,准备抢救!”产妇被迅速推进手术室,3分钟后,胎儿成功产出。在这期间,戴妮一直弯着腰,用手稳稳地托住胎头,以缓解胎头对脐带的压迫,将脐带还纳,争取手术时间。手术结束后,苏醒过来的产妇拉着戴妮的手不停亲吻,感谢她救了孩子的性命。
还有一次,一位胎位不正的大出血产妇被紧急从一家私人医院转到了戴妮所在的公立医院。原来,产妇怀的是双胞胎,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私人医院的医生才发现第二个孩子的左手先出产道,束手无策的产妇家属被建议“找中国医生”。当地的助产士检查后表示,孩子没救了,但戴妮在手工转托的过程中感觉婴儿有微弱的心跳。
经产妇同意,她和搭档立即实施了剖宫产术。经极力抢救,身体青紫的2500克新生儿发出了清脆的啼哭声。手术室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助产士说这是“奇迹”,产妇拉着戴妮的手,称她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每次顺利结束手术,看到产妇与新生儿转危为安,感觉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戴妮说,患者将生命托付给了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信任。对于医生来说,患者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我们会竭尽全力去救死扶伤!
忍受孤独将中国医生精神发扬光大
工作强度大,饮食习惯也不同,“当地人以面包、沙拉、浓汤为主食,很少吃蔬菜。”为了丰富餐桌,也给业余生活“加点料”,医疗队在驻地附近开垦了一块地,种点蔬菜。
阿尔及利亚出于安全考虑,将中国医疗队列为重点保卫对象,中国医生外出必须通过手续繁琐的申报,并有警察跟随,戴妮基本只有“医院―宿舍”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模式;尽管当地的饮食习惯与国内不同,且作息时间不规律,但每天她都会按时上班、主动加班;尽管因为医院既成的规定或“斋月”等一些习俗影响,一开始在工作中被当地医护人员误解,戴妮始终心系患者,将坚持为患者治疗放在首位。
两年多来,戴妮接诊的患者超过6000人次,参与手术2000余台次,而如此大的工作量几乎要当地2-3名医生才能完成。正因为这份执着与付出,2016年底,她被我国卫生部和驻阿大使馆联合表彰为“优秀援外工作者”。
“顾得了援非,就顾不了家”,这是所有援外医生的心声。
“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去我不明白,直到去了非洲才知道个中滋味。”戴妮说,在非期间,白天工作忙还不觉得,一到晚上,离愁别绪就涌上心头。由于阿尔及利亚和中国有7个小时时差,她只能选择在午饭的短暂时间和丈夫、女儿上网聊天。但是当地的网络信号特别差,有时候好不容易挤出时间上网,没说两句话网络就断了。所以,她一般是通过微信或短信留言与家人保持联系。
每年大年三十,戴妮和队友们一边吃着团年饭,一边通过央视国际频道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听到主持人向海外同胞恭贺新禧时,她总会特别想家、想孩子。
今年春节,她特地打电话给女儿:“妈妈马上要回来了,你高不高兴啊?”
“无所谓啦,反正我们已经习惯了你不在家的日子……”
挂断电话的一瞬间,她泪流满面,对女儿、对家庭,她的确亏欠太多。戴妮说,走的那年,女子刚上三年级,现在都五年级了。由于丈夫的工作也比较忙,2年多年,女儿每天早上一个人走路上学、一个人在学校吃午餐、下午放学后一个人回家写作业……
“如果说援非生涯有什么遗憾的话,这恐怕是最大的遗憾……”戴妮说,回国后,医院给了她一段休整的时间,她特别珍惜,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缺位那两年错过的光阴。
“其实能做的也有限,就是接送女儿上学、放学,给她做她爱吃的菜……还好,女儿渐渐理解了我,在路上碰到同学,会骄傲地跟别人说我刚援非回来!”
戴妮感慨地说,两年援非生涯已经结束,但救死扶伤的征程还在继续,她将努力工作,以更精良的医术回馈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