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从市水务局获悉,今年5月底前,武汉市将有14个骨干排水项目投入使用,新增排涝能力达到490立方米/秒,相比目前980立方米/秒的排涝能力提升五成。
据市水务局介绍,全市97个排水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已成型,目前,34个项目已开工,占总项目比例的1/3多,3个项目已建成受益。14个关系地区排渍安全的重点排水项目已“挂图作战”,今年5月底前通水受益。
14个项目中,有7个是泵站建设,7个为明渠和箱涵建设。其中,江南泵站建设规模150立方米/秒,目前已完成出江工程和泵房区水泵层混凝土浇筑施工,正在进行泵站主体工程及压力钢管安装施工。后湖四期泵站建设规模110立方米/秒,目前泵房区下部结构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泵房顶板施工,这两大工程完工后,武昌南湖地区和汉口老城区渍水将会大为改观。
数据显示,武汉年均降雨量达1257毫米,但降雨时间分布不均。
目前,武汉中心城区共有22个排水系统,现有泵站总抽排能力980立方米/秒,不足规划需求的一半。综合湖泊调蓄容积等因素评估现有排水设施,我市现有的排涝能力仅能抵御小时降雨34.5毫米、日降雨量100毫米内的暴雨,相当于一年一遇标准。
明年我市抵御暴雨能力
达“20年一遇”标准
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上14个项目全部建成后,我市将新增抽排能力490立方米/秒,武昌南湖、汤逊湖地区、汉阳地区能力倍增,全市城市抽排能力提升50%,南湖周边、夹套河沿线、解放大道下延线、解放大道永清街、黄浦大街、郭琴路、四台工业园区、青山红钢城、21号公路、江城大道等11处区域的渍水问题,有望在今年汛期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为达到“水更畅”的目标,还将新改扩建、整治一批干管、干渠,让管渠更加畅通。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至2018年,全市整体抽排能力将较目前增一倍。以上排水工程全部完工后,我市抵御暴雨能力明年有望达到10年一遇至20年一遇标准。
据武汉晚报报道
全市14项排水重点项目5月底前完成通水
南湖等区域排渍能力预计大幅提升
昨天上午,武汉晚报记者从市水务局“三个公报”新闻通气会获悉,武汉市已规划97个排水项目,其中14项排水重点项目5月底前完成通水,将提升我市今年汛期的排渍能力。
去年汛期,武汉市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特大洪涝灾害。由于此次灾害来得早、来得猛,具有雨洪同期、外洪内涝、全线上涨等特点,市内部分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渍水问题。针对所暴露的渍水问题,今年以来,武汉市出台多项措施进行应对。
市水务局排水处负责人在昨天的会上透露,目前水务局已提出97个针对性工程的项目清单,其中34处位于大系统骨干通道的项目,先行开工建设。“有14个关系地区排渍安全的重点排水项目,我们已经提出要求,务必于今年5月底前通水受益。”上述负责人透露,位于这14处项目周边的区域,排渍效果将比去年有较大提升。
对于最受人关注的江南泵站,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这座主要服务于南湖及其周边458平方公里的泵站,设计的排水能力达150立方米/秒,目前已完成出江工程和泵房区水泵层混凝土浇筑施工,正在进行泵站主体工程及压力钢管安装施工。
除了在建工程外,为做好今年汛期的排水工作,市水务局还将对市内各主要湖泊进行汛前预排,保证水位在4月底前进入到安全水位以下。
“初期雨水”污染大意不得
武汉计划建初期雨水处理厂
水务局污水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初期雨水污染已经上升成为城市的重要污水来源,污染贡献率超过三成,要处理好武汉市的污水,必须加大对初期雨水的重视。
所谓初期雨水,意即由于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等,使得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超出了普通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
目前武汉市计划建设初期雨水处理厂、调节池等设备,相关规划将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项目当前已经进入确定项目阶段。
另据长江日报报道
4月发布新版渍水风险图 引导市民出行避让
目前,我市正全面疏捞排水管涵渠、检查在建工地、检修泵站闸门。4月份,我市还将发布新版渍水风险图。风险图可对中心城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雨情、水情研判,利用第一时间发布渍水路况信息,引导市民避让因渍水引起的交通拥堵路段。
链接>>
受市水务局委托,全民共治“四水”互动平台再次公布重点项目施工进度,请市民监督。
江南泵站:正在进行泵站主体工程及压力钢管安装施工。
后湖四期泵站:正在进行泵房顶板施工;同步开展明渠和出江管道工程施工。
黄浦路泵站:正在进行出江导流槽施工。
港西二期泵站:正在开展电机层顶板施工,同步开展建设四路、和平公园、跨铁路段管涵施工。
四新泵站:正在加紧安装调试。
琴断口泵站:正在进行泵区上部结构和前池、格栅间结构施工。
什湖泵站:正在进行主泵房屋顶模板等施工;配电房结构封顶已完成,正在进行明渠砼管安装。
21号公路明渠改造:已基本具备通水条件。
南湖出江通道:正在进行剩余箱涵主体结构和跨铁路段箱涵桩基工程施工。
南湖连通渠综合整治:长2.5公里,宽30米,现已完成南岸1092米,北岸1323米。
夹套河骨干箱涵:长6.9公里,已完成箱涵主体工程3.5公里,剩余工程正在加紧推进。
青菱路主干排水:长3公里,已完成箱涵2公里。
东湖港综合整治:已基本具备通水条件。
东杨港渠道:已基本建成,正在进行园林绿化施工。
关注大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achuwang),给你有用有趣有料的资讯,还有好礼天天送。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