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婚书长啥样都说了啥,61件明以来契约藏品在市博展出
2019-03-07 03:36:43 来源:汉网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6日讯(记者王震 通讯员丁燕)诚信自律、亲族和睦、乡邻互谅、患难与共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家道国运兴衰都可在一纸纸契约中找到印记。6日,武汉博物馆与马鞍山市博物馆联合推出《契约中国——马鞍山市博物馆馆藏契约展》。展览明以来代契约、清代契约、民国契约、新中国契约等四部分,共展出契约61件,契约山水画作若干;种类包括官契、私契,田房地契、土地执照以及婚契等。

清光绪年间的婚帖,把婚礼细节说得格外具体。记者王震 摄

我国的契约历史可上溯到周代,早期以金石铭文、摩崖碑刻为主要载体。唐代出现了单契、立契,在转移权利手续上更为简便。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官颁契纸”为形式的官印契约,由官府出卖一是效力明确,二来能够保证契税征收。

这次展出的以明清和民国契约为主,内容丰富,是研究法律史学、地理变迁、乡约民俗的宝贵资料。如一些明代官印契约的契尾上涉及用契税支援辽饷、练饷、剿饷的史实,而一些清代北京地区的契约则提供了晚清满族贵族卖地卖房给汉族商人的佐证,见证了晚清社会阶层结构变动和商业社会的兴起。江南不少地区的卖地契约的杜卖、活卖、卖田骨、卖田皮、找价、绝卖等现象,反映了“一田二主”“一田三主”的复杂土地关系。而一些口岸地区的契约,反映出外国教会、外国商人恃强占田占房的情况。还有一些契约反映出当时农村买卖人口的情况十分严重。

展览中,一张清光绪年间卖瓦房契书让人唏嘘。当时,皖南村庄的一户殷实人家在父亲故去后家境日渐窘迫,这家人无奈决定将父亲名下置业出卖聊以补充日常用度,二十余名中人一一签字画押,见证一个家庭的寂寂没落。

观众看了另一份土地杜卖证书后更是感慨万千,这份契书的卖主是山东青岛的一个普通农民朱合初,买主一方写着“山东青岛守备军司令官大岛健一郎”,日期落款是“大正八年(即1919年,大正是当时日本天皇年号)五月十四日”。它记载着当时的青岛守备司令官购买大瓮窑头十户村民的土地一事,寸纸留存的实物见证着日本觊觎中国已久,早在“九一八”侵华战争前,就对中国土地资源加以掠夺。

山东青岛守备军司令官1919年购买10户中国村民土地的契约,见证了日本正式侵华前就开始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记者王震 摄

这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契约,是明万历年间一件有关兄弟分家的地契。通过契约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四面院墙内,兄弟长大成人,父母首肯下,请来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见证人,围坐协商,各得屋瓦,开始独立生活。另一件清乾隆五十一年的卖房、磨坊等契约则讲述了罗氏家族兄长三人将屋价、磨坊、牛骡等项折合银两,为五弟六弟克伦、克杰婚娶所用,并于婚娶之日空出楼上兄长居室作为婚房的故事。可以想见,罗氏一族家境殷实,兄弟众多,且兄友弟恭,家风之宽厚仁德跃然于纸。

清光绪廿一年的一张大红吉祥婚帖,记载了亲眷媒妁围坐一席,为儿女占星卜卦,细细推算出“诸星集福,大吉大利”之时辰。马鞍山市博物馆典藏研究部主任李辉辉介绍,这张婚帖通过一双男女的生辰八字推算出婚礼各个细节的良辰吉日,比如何时出女宅进男宅,何时叩拜,甚至花轿向哪个方向走都很具体。

展览将持续至5月5日,观众可免费参观。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