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城市挑毛病 这位布衣参事帮武汉"治"好40多宗病
2019-04-12 17:04:03 来源:汉网

 

胡全志在汉正街老街巷。记者郭良朔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12日讯(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陈一珺)清明节前一天,62岁的胡全志随一群热心人士造访汉正街药帮巷。老街上,几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仍在使用的窨井盖引起他的注意。“这些老井盖为什么经久耐用,反而一些新井盖更容易坏损?”他蹲下,掏出卷尺一边测量,一边在小本子记下相关信息和疑问。

七年前,胡全志受聘当上武汉市政府参事。这些年来,他致力于当好一个“城市医生”,他的电脑里有一“本”十余万字的《参事日记》,记录了他七年来从事参事工作的点点滴滴及他参与每一项参事建议调研、起草及相关工作推进情况。11日,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发现和反映的40余宗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汉正街药帮一巷石板路,胡全志拿出随身携带的卷尺测量、记录。 记者郭良朔 摄

“布衣参事”心急如焚提建议

“80岁”老法桐成功活下来

胡全志从小在汉口长大,退休前是武汉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2012年,武汉市政府首次从普通市民中公开选聘参事,胡全志成为当年被选聘上的三位市民参事之一。此前的十余年间,针对城市建设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他向政府提出大量合理化建议,被评为武汉市“十大热心市民”“十佳热心市民”。

2016年年底,中山大道改造工程告竣开街。胡全志最关注并且深感欣慰的有两个景观节点,“一个是被杂乱建筑物‘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汉口水塔冲破重围,露出了全身像;另一个是武汉美术馆门前一棵80年树龄的老法桐最终被原地保护下来。”

这棵老法桐,在改造时按原设计方案是要砍掉的。胡全志调研发现,武汉市古树名木保护现存数量较少,与同类城市差距明显。他提交建议呼吁“刀下留树”。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咨询会,最终重修方案,将这棵老法桐和旁边另一棵60年树龄的法桐一并保护下来。

汉正街一带,胡全志发现一处1974年的粪盖,随即拍照做记录。记者郭良朔 摄

一个建议解决地铁乘客“内急”难题

武汉改造提升近4000个公厕

连续两届担任市政府参事以来,由胡全志起草、提交的参事建议达50多篇。他的建议大多数被采纳,直接推动相关工作的改进和措施的出台。

武汉地铁2号线、4号线相继开通后,站内乘客如厕出现排队现象。如何解这一“急”?胡全志通过深入调查,提出采取地面地下“双建模式”、路面公厕配建与未来地铁线建设统筹规划的建议,不仅促进了地铁厕所的改进,还促进了全市近4000个公厕的改造提升。

据胡全志粗略统计,从1999年到2019年这20年间,他提写各类建议600条,被各部门、单位采纳的建议和措施至少有一百多条。其中,任参事七年来,他就城市治理和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得到整改和解决的达40余宗,这些建议涉及政府工作、城管、交通、园林等领域。

孙中山铜像那根拐杖是不是“原件”?

酷暑天他两次爬梯子贴身看细节

胡全志的《参事日记》里记录了一则趣事,是他考证汉口三民路孙中山铜像拐杖的经历。

汉口孙中山铜像是武汉著名的人文地标之一。去年6月,有民间人士反映,修复后的孙中山铜像碑刻中有2字空缺。为此,他花费大半年时间查阅大量资料仔细核对,初步确认碑刻共有7处8字错漏。他还通过对不同时期多张历史老照片的考证,发现,民国时期的铜像并没有“拄”拐杖。去年8月,他两次借助维修架梯,爬上数米高的铜像,仔细观察铜像手势姿态,确认拐杖并非“原生”,而是“好心人”在维修时“添”上去的。经过半年多调研和考证,他于今年3月13日向政府提交原貌修复三民路铜像的建议。目前,相关部门已启动专家论证工作。

他甘当“城市医生”

大街小巷“巡查问诊”

汉正街药帮一巷石板路,胡全志拿出随身携带的卷尺测量、记录。 记者郭良朔 摄

七年前,正式受聘参事当天,胡全志在日记中写道:“任重如山,不负重望,当好复兴大武汉的平民谋士!”他表示,作为政府参事,对政府部门工作提出监督意见,讲真话、讲直话,“我做下来了”。

城市在一天天改变,市民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这些发展与进步也让作为市民的胡全志感同身受,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角色更应该是一位“城市医生”,每次走在大街上,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病情”:人行道太脏,能否从今年起全面实行人行道冲洗制度;路边的箱柜和杆柱太杂乱,影响市容,能否“精杆减牌”……这些观察和思考,也将成为他下一个参事建议关注和调研的重点。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