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艳平
有些东西,一旦融入生命里,你就莫想将它忘掉,比如“双抢”。
所谓“双抢”,就是抢割稻谷抢插秧苗的简称。
在我家乡浠水县,每年原本要种两季稻,头季稻“五一”前插秧,7月中旬开始收割,而二季稻秧苗,必须抢在“八一”前插下去,否则受霜期影响,就会减产,甚至无收。因此,每年7月中下旬这段时间,就是农村的“双抢”大忙季节。在农村,最忙最苦最累的,就数“双抢”了,时至今日,听到这两个字,我的头皮还不由一阵阵地发紧。“双抢”季节,正值酷暑,不要说弓着腰在田里割谷插秧,就是空着两手站在田里,上面有毒日烤晒,下面有滚烫的泥水浸泡,你也会受不了。你看,那一头头平日里神气活现的大牯牛,也都累得喘不过气来。
咋不累呢。谷子黄了要割,秧苗壮了要插。这一割一插之间,还有许多道工序要做,就算你长有三头六臂,也够你忙乎的。
好在农民辛苦惯了,他们把“双抢”时的累,看作是女人生孩子时的痛,认为是必须经历、不可避免的事情,过后便有收获。因此,再苦再累,也会咬牙坚持。
农民都是农事专家,做事讲究条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那是一点儿也错不了的。“双抢”,最先抢的,自然是抢割稻谷了。只有快快地把稻谷收割了,才能为后面的抢插争取时间。因而,半夜里公鸡刚刚叫过,他们就悄悄地起床下到了田里。夜色朦胧,手中的镰刀却长了眼睛,随着“唰唰唰”的声响,一排排稻谷,整齐地倒在了身后。待到迟起的太阳,从东边的云层里露出羞红的脸膛,他们已将满田金黄的稻谷,放倒了一大半。
割完田里的稻谷,上午的任务就算完成。他们舒展一下酸痛的腰背,惬意地坐在田头的树荫下,吹着口哨,用草帽当扇子,驱赶着无边的暑气。这时,有孩子或老人提一壶凉茶,或抱来一个西瓜,黑红的脸膛,就会开出一朵鲜花。
午饭吃罢,大人小孩又吆喝着下到田里,将上午割下的稻谷,一一地捆起来,再一担担地挑到稻场上。不一会儿,稻场上就长出了一座座金色的小山。站在“小山”之巅,八面来风,万丈豪情,再疲惫的人,嘴里也会哼出几句小调来。那小调局外人听不真切,那是从他们骨子里流淌出来的,真正的劳动赞歌。
黄秧分昼夜,季节不等人,收回了果实,还要重新播下希望。你看,才几天啊,那绿茵茵的秧苗,已取代了满畈的金黄。毋庸置疑,季风、雨水和辛勤的汗水,很快就会变成一粒粒金子般的粮食。
如今,农村青壮年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在家种田的,大多是妇女和老人,他们种不动了,就改种经济作物,或者只种一季稻谷,很少有人搞“双抢”了。想想,我也有好多年没吃“双抢”的苦了,但每到“双抢”季节,我还会想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