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家门而不入 只为扮靓窗口
2018-10-05 07:33: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通讯员 杜娟

    成排的渣土车疾驶,道路中央是林立的高压电塔,路边排满了蓝白色的工程挡板。
    10月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这个大工地——武汉黄家湖大道改扩建工程现场。
    该工程为第七届世界军运会重点配套项目,大道扩建后将成为联系三环线与军运会运动员村的重要通道。
    “明年,这条大道就会从双向6车道变为8车道,成为一条城市景观带。”国网武汉华源电力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分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涛说,目前,黄家湖大道正在进行地下电力隧道施工(将区域内所有220千伏、110千伏和10千伏露天电线全部埋入地下),电力施工是该工程最核心的项目之一。
    李涛介绍,黄家湖大道11.5公里电力改造工程总投资达33亿元,工程于今年9月1日启动,计划2019年2月完工,将为占地848.7亩的军运会运动员村提供电力保障,服务人数超过1.4万人。
    节日里,建设者仍奋战一线。记者现场看到,项目指挥部很简陋,一顶帐篷、一张桌子、五把椅子,几名工人正在电力隧道天井口,用放线机把如树干般粗的黑色高压电缆线送入地下。
    “项目部共有200名职工,大部分都在地下施工,地面看不到什么人。”李涛和工程安全员陈俊邀记者一同进入电力隧道巡检,该隧道埋深约4米,15根黑色的电缆线整齐地被固定在位于墙壁左右侧的金属托架上。隧道一眼望不到头,每隔几十米都有通风天井,人行走其间呼吸顺畅。
    陈俊介绍,下一步,公司计划在隧道内安装滑轨,并接通4G信号,让巡线机器人来巡视输电线路,这将是我省首次将巡线机器人用于地下管廊。
    沿着隧道走了近10分钟,记者才来到地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用打磨工具制作电缆接头。据介绍,每根电缆长500米,每做一对电缆接头需耗时4天左右。
    几公里外,另一组50余人的施工队则在地下排起长蛇阵,每隔1米站一人,将放线机从地面送入隧道的电缆线抬到托架上固定。每米电缆线重量约40公斤,在“一二三加油”的口号声中,工人们已衣衫尽湿。
    李涛坦言,绝大多数施工队员都安家在武汉,工程开工后,大家全部住简易板房以工地为家,一些员工甚至“过家门而不入”,以确保工程按时推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