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一块大青石在月下泛着青光,一种乡愁深情的呼唤与释放,一条精神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一脉创富路上的精神还乡——10月31日,荆州花鼓戏《乡月照人还》在湖北剧院上演。剧目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民生,唱响时代主旋律。
舞台上,明月高挂。从山湖村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郑石山常年忙于创业,被曾担任过村主任的老父亲于中秋时节召唤回家。他看到家乡破败的景象一如往昔,特别是看到当年的初恋情人秋花一家的贫穷困厄,在父亲郑老根请求下,决定回乡参选村主任,并力求用先进的创业管理理念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破除乡村陋习。然而,他正欲大展宏图之时,一些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的乡村矛盾——族姓之间、贫困与面子之间、落后的观念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却深深牵绊着他……
《乡月照人还》是以党的十九大代表、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郑雄为原型,在遵循艺术规律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而创作出来的一部大型现代花鼓戏,展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激浊扬清、砥砺奋进的风采。湖北省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胡应明介绍,《乡月照人还》的主题即隐喻在剧名中:“乡”,即中国广大的农村,今天日益城市化后处于一度荒芜、但终将重新回归的乡村。“月”,传统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月”无处不在,在中国人审美心理上勾连着最最中国的情感与文化。“照”,是动词,观照和护卫精神之光、意韵之美。“人”,村民,其实可以超脱地域,扩大到整个中国人。“还”,少见地连用了第二个动词,回归传统文化,回归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愿景。
“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台上男腔粗犷高亢,女腔空灵婉转,“唱、帮、打”三者协调配合。荆门市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罗涛介绍,荆州花鼓戏形成之初,其实就是江汉平原一带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劳作或闲暇之余哼唱的小调,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地方剧种,比如薅草歌、渔歌、三棒鼓等传统民间音乐,都对荆州花鼓戏的最终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