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茅盾奖作家格非谈“文学与疾病”
2019-04-22 07:36: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别鸣 张歆

    近年来,坚持定期举办的“春秋讲学·喻家山文学论坛”,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盛会。4月20日,春秋讲学·第13季喻家山文学论坛,在华科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此次“春讲”邀请到驻校讲学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围绕“文学与疾病”话题,来自国内外的作家、评论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展开跨界对话。

    文学与疾病如影随形

    与会者认为,文学自诞生以来,便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是人学,写人是文学的根本任务,而疾病又是人生中的重要内容,由此,以写人为己任的文学,也必然回避不了对疾病的书写。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久明表示,回溯文学发展的历史,疾病一直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在荷马史诗中,阿波罗曾经降下瘟疫来惩罚希腊军队,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描写了李尔王的精神分裂症、哈姆雷特的忧郁症、奥赛罗的偏执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
    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诸多对疾病的描写,文学与疾病的关系还体现在作家身上。文学史上许多著名的作家都有医学背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郭沫若,当代作家中的余华,英国的毛姆,俄国的契诃夫等作家都有从医经历。很多作家终身受到疾病困扰,卡夫卡、鲁迅、郁达夫是肺结核病患者,川端康成饱受抑郁症的折磨……与会学者们认为,文学与疾病这种如影随形的关系,为文学研究留下广阔的探讨空间。

    文学展示完整的世界

    “看了《红楼梦》以后,这孩子病就好了。”格非讲述了学生患病后痊愈的故事。十几年前,一个学生得了抑郁症后,他父亲在陪他治疗的过程中发生车祸,这加重了他的病情。上课睡觉时,学生偶然醒来,看到课堂中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红楼梦》,本着“不能白活一场”的原则,学生阅读了《红楼梦》,阅读到第四遍时,他觉得自己读懂了,在给格非的信件中,大段地描述了他对红楼梦的理解。
    格非进一步阐述,文学不是给人慰藉的,不是写一个纯净的世界,作家通过文学描述困惑,展现这个世界的完整性。曹雪芹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样的描述直面生活的真实,让读者带着创痛,坚韧地、怀着巨大的勇气去生活。
    格非表示,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作品的游戏性大大增加,一部作品的游戏版权可以卖到3000万,孩子们不想长大,把文学变成了游戏。
    而他本人在教授写作课的时候,不允许学生写“穿越”,要求他们必须回到个人的生存经验上来。格非说:“廉价的希望是有害的,是一种欺骗,文学作品应该告诉我们真挚。”

    创伤需要足够的表达

    “当一个人能够感受痛苦并恨,才能够将爱恨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中国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童俊教授说,创伤需要足够的表达,是情绪体验而不是认知体验。她进一步解释,一个高学历的人并不见得能更好地处理创伤,面对创伤,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将创伤记忆并表达痛苦,而不是忘记苦难,因为苦难根本就无法遗忘,还很容易代际传递,给下一代带来心理疾病。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均江,以《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分享文学中的丧失与哀悼。“很多学者都将爱米丽个人的病症作为研究内容,我认为这是不够深入的。”王均江坦言,读者应该看到爱米丽本人生病的一面,更应该看到她和小镇的微妙关系。“诗可以怨”“哀而不伤”,他用孔子的话表达了文学与疾病的关系,在通过文学将怨恨表达后,便可以不再自伤,反而积淀为心理财富,健康前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