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以“都市的现代性”为主题,并以武汉为样本,试图通过摄影来呈现一座当代的中国都市的社会动向、人文精神时代气息,探讨全球化背景下都市现代性构建的可能性。2016年,武汉美术馆开启“彼城”的交流项目,今年,这个项目得以延续,与歌德学院进行合作并邀请来自德国的彼得• 比阿罗贝泽斯基先生和来自武汉的唐晶先生参与这次计划。两位摄影家在武汉开展了为期21天的驻地摄影创作,是一次观念态度与工作方式的交流与碰撞,他们将继续为我们呈现不同的视角和多维的武汉。一位将目光伸向内部空间,另一位将视角置于外部空间,两位摄影家带着发现的眼光找寻这座城市,以多元的视角共同诠释这座城市,带给观者不一样的感受。
策展人介绍,摄影将空间和时间瓦解成为了一种便于留存和传播的影像,显示出与城市天生的亲密关系;不同于文本对城市的解读和记录,摄影更为直接并接近真实;摄影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反映现实社会,使人们重新审视所处的时代和生活。武汉作为一座历史与现代共存的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时刻更新着城市景观,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摄影师的目光与脚步,而透过这些摄影师个人化的镜头语言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武汉面貌。
在采访中,长江网记者了解到,时隔30年,摄影师彼得第二次来到武汉,对于这座正在高速运转的城市,他如此形容武汉:高处就像是威廉吉布森的科幻小说中高品质、科技感十足的空间,高速公路架起了后现代;而低处恰似一种“低速运转”的空间,餐馆和作坊带来了烟火气。彼得被城市间日新月异的剧烈变化和活力所深深地吸引,这其中新与旧的更替激发着他重新发现这座城市的热情。彼得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城市外部空间,他擅于发现那些隐藏在城市中容易被人忽视的事物,寻觅城市的独特性和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武汉日记》便在这种理念之下孕育而生。
武汉是唐晶的故乡,10年的德国留学经历让他认为“故乡的概念逐渐演变为一种精神上的疏离”,并将此次的拍摄看作是对这座城市重新认识的过程。城市景观一直都是唐晶关注的重点,不论是之前的《生长》系列还是《美丽新世界》系列都是聚焦城市的外部空间,这一次的驻地活动中他将目光转移到了建筑的内部。顺着记忆的线索,唐晶在搜集遗存下来的城市内部空间的过程中,以此为出发点去拍摄一个个与人更为密切的居住场所和公共空间,通过这种视角来呈现人、建筑和武汉发展历史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