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传媒·武汉晚报8月30日讯(记者陈奇雄 通讯员李丹 赵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计划构建一个由156颗低轨小卫星组成的“星座”,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宽带接入服务。有了这个“星座”后,位于沙漠里、高山上、大海中的人们,都可随时接入国际互联网。今天(8月30日),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布了这一名为“虹云工程”的庞大商业航天计划最新进展情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的向开恒先生,是“虹云工程”的总师。他说,目前城市中互联网服务比较完善,而偏远地区网络信号则难以企及。由于沙漠、山脉和海洋等环境因素的限制,世界上还有一半的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信息的匮乏,已限制这部分人口所在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推出“虹云工程”,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部分人口上网难问题。
向开恒先生强调,“虹云工程”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它是一个与地基互联网互补的系统。将“小卫星”“低轨”“宽带”组合设置到一起,正是为了契合商业性的发展需求。
按照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规划,整个“虹云工程”被细分为“1+4+156”三个顺次完成的小工程。第一步,该集团计划在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目前,技术验证星,正在有条不紊研制中;第二步,到“十三五”末,该集团将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进行初步业务体验;第三步,到“十四五”末,该集团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的发射任务,并让它们组网运行,完成整个业务星座构建。
向开恒先生表示,完整的“虹云工程”由低轨星座、地面控制站、终端设备等子系统组成,具备通信、导航和遥感一体化、信号真正覆盖全球、系统自主可控的特点。它一旦投入使用,既可满足中国及国际互联网欠发达地区、规模化用户单元同时共享宽带接入互联网的需求;还能促进网络互通互联,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它也可满足应急通信、传感器数据采集以及工业物联网、无人化设备远程遥控等对信息交互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需求。
向开恒先生称,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虹云工程”完成后,用户身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高速、稳定的宽带互联网服务。
网络图片 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