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时代来了,可要保护好你的脸哦!
2017-09-19 19:33:00 来源:人民网

“刷脸”时代真的来了!“刷脸”新闻不断刷新公众的认知:国家司法考试开考,考生“刷脸”进场;武汉火车站宣布“刷脸”进站;北京公租房推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宿舍启用“刷脸”开门;多家银行加入“刷脸”取款行列……

WechatIMG21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前不久人们还在感慨手机扫码支付的神奇,突然间,人脸识别技术不仅让钱包“下岗”,还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将刷手机、掏身份证、找银行卡,甚至是用钥匙开门等通通免除。相比于指纹识别,“刷脸”的硬件门槛更低,只需一个摄像头;相比于手机扫码,“刷脸”的应用前景更广阔,将给人们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刷脸”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必将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支付宝本月初正式将“刷脸支付”推向商用,京东、苏宁等电商相继跟进,在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中,“刷脸”体验不断优化,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不断增加。一家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51亿元左右。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技术发展太快,问题也随之而来。“买了iPhone X的女生,深夜解锁手机是不是得起来化妆?”“如果我胖了、瘦了、老了或者整容了,还能‘刷脸’吗?”网友的问题看似天马行空,但对“刷脸”准确度的担忧真实且必要。在苹果公司新品发布会上,工作人员第一次向观众演示“刷脸”解锁手机却没能成功。虽然业界普遍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超过人的识别能力,但现实中,人群样本更大、情况更复杂,不同光线、姿态、分辨率等条件都可能给人脸识别带来困难。

IMG_4997

技术不过关,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也会增加。相比于识别误差,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痛点在于其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换句话说,人们可以频繁更换密码,但很难通过频繁“换脸”来保证账户的安全性。当人脸成为一个巨大的“活体数据库”,不仅意味着人们的肖像被采集和使用,也意味着电话、住址、存款、征信等所有个人信息都与“人脸”绑定。就像指纹被盗取、二维码被盗刷一样,一旦发生“盗脸”,可能会造成隐私泄露和财产损失。今年“3•15”晚会上,主持人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仅凭一张观众的自拍照,就成功“盗脸”,进入一个需要人脸认证的App。显然,安全可靠是“刷脸”的必要前提,倘若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一个便捷通道,“刷脸”就很难推广。

当然,“刷脸”还刚刚起步、技术尚不完善,应抱有合理的宽容和足够的耐心来对待它。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直至彻底解决;在“刷脸”技术尚未大规模推广之前,更要未雨绸缪、预先防范。脸部信息因化妆、整容、年龄增长而改变,能不能及时更新人脸数据库?在采集照片时能否通过“图像脱敏”,只提取照片特征、不保存照片来避免隐私泄露?当单一的人脸识别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场景应用时,有没有其它更好的生物识别方式?其实,新技术应用于银行等金融企业理应更加慎重,一些银行为“刷脸”取款设置了二次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手机验证、密码验证、取款金额限制等,大大降低了刷错脸的风险。

IMG_4996

应该说,技术的优化和升级,只是防止“盗脸”的一个方面,更要加快建立行业标准,完善相关法规,让“刷脸”在法制的框架中运行。由于技术发展太快,监管未能及时跟上,但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刷脸”技术在进入一些重要行业之前,相关评估、审批程序必不可少。在因技术漏洞出现“盗脸”事件时,应保障用户有通畅的维权渠道与相应的保险赔付方案。如果企业未经用户许可擅自采集人脸数据并用作商业用途,应受到问责追责。

技术过关、政策把控、个人防范,对发展任何一项新科技来说都至关重要。这是一个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既要保持必要的审慎,严格防范潜在的风险成为现实,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促进技术不断创新。期待着人脸识别技术与更多的人工智能科技相结合,碰撞出更多火花,更好地服务社会。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