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预测,国庆、中秋8天旅游市场将接待7.1亿人次,为历年之最——
旅游市场“爆棚”,说明人们的口袋里有钱了,想出去玩的人更多;各地注重发展旅游经济,可玩的地方更多;许多景点品质升级,好玩的地方也更多。从这些角度说,旅游人次超7亿是一张“喜报”。
但换个角度看,它也是一张预警报表、压力报表。这不,预测数据刚出来,网上段子就传开了:鼓浪屿一公里的路估计得走仨小时,在丽江找张床睡觉都不容易,峨眉山的猴子也被满山游客吓跑了。段子稍嫌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纠结心理。历年“黄金周”经验证明,市场“爆棚”期也是“事故多发时间段”,蜂拥而至的游客给交通和旅游设施承载力带来极大考验,一些旅游业痼疾更是在此时集中暴露,处理不好就遭到网友们“口诛笔伐”。追求旅游品质的时代,人们期待的不仅是养眼的风景,还有服务水平、执法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旅游市场综合整治行动,马上就要接受超级流量的“超常考验”。
做足预案、练好“内功”,完善的景区管理必不可少。显然,庞大客流令一些景区在游客安全、服务承载、文物保护等方面承受巨大压力。景区当先自问:限流措施、应急预案是不是扎实细致可操作?旅游设备、游乐设施是否检查维修?有没有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游客安全与可承载力相平衡是首要任务,不能让像南锣鼓巷严重“超载”、华山上去就下不来那样的事件重演。游客超预期也容易让本应宾至如归的服务缩了水,饭难吃、车难坐、脸难看,还有些地方趁机涨票价、强迫购物、恶意宰客等现象。凡此种种,都是只图眼前不顾长远。景区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发展旅游不是坐吃山空,而是不断优化服务、做大品牌,使自己有更长远的竞争优势。与其简单粗暴地涨门票、来一个宰一个,不如多想想如何精细化服务、延长旅游产业链。
文明出游、拒绝“任性”,和谐的旅游文化不可或缺。近年来,类似景区刻字、翻墙入园、脚踩烈士塑像拍照、飞机上大打出手等不文明行为总在假日重演。这些“任性”之举不仅破坏景区设施,给他人心情“添堵”,也会增加自身安全隐患,有损个人形象,可谓损人不利己。为了给不文明行为套上“紧箍”,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几批“游客黑名单”,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从而逐步提高国民旅游素质。进一步说,文明来自于外部的硬性规范,也来自于内部的自我管理;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实践去成全。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知行合一,用自身言行书写文明的笔画。“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文明,是游客带来的最美的风景。
主动作为、“根”上治乱,严格的监管体系至关重要。今年春节,女游客在丽江遭围殴事件再次暴露旖旎风景下的乱象,引发媒体聚焦和网友“炮轰”,促使当地政府放狠话“涉旅的事没有小事”。国家层面,上半年多部委联合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行动,包括重点查处对投诉推诿、对案件拖延等不作为行为。地方旅游部门应该意识到,以前司空见惯的旅游纠纷处理不好就会迅速发酵,监管“和稀泥”最终是把泥巴糊到了自己脸上,既输了形象也没了利益。越是节假日越是旅游纠纷高发期,游客流动性强,事后处理不方便,有关部门不能以放假来推脱责任。行业监管必须出新招从“根”上治乱,再也不能用旧办法、旧模式来应对当前的矛盾,而应建立现场受理和旅游投诉快速结案机制,不可麻痹携带,把小问题拖成大事件。
诚然,消除旅游乱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文明养成也不在一朝一夕,但其间昭示的着力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整治方向、关注旅游体验的监管张力、以制度文明提升旅游文明的机制建构,都将促使旅游市场向良性发展。好山好水还要匹配好口碑,好口碑来自以人为本的管理、细致体贴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氛围。在即将带来的“超长黄金周”中如何接受考验,景区、游客、监管者,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