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约热古丽·达吾提是伽师县江巴孜乡开旦木加依村农民,她和上高三的女儿相依为命,是村里的贫困户,靠低保维持生活。她是笔者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结下的亲戚。一个月前,笔者去看望她,出乎意料地,约热古丽满面春风,迫不及待地从口袋里掏出与伽师县一家水泥厂的合同,兴奋地说她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有工作了,给厂里的工人们做饭,工资每月有4000元。约热古丽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与第一次见面时那个尚无事做的她判若两人。光明就这样照进了现实。
贫困居民如今可在家门口就业。于苏甫·艾尼摄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解决群众的就业,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据1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社部数据显示,2016年末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6亿人,超过欧洲人口总数。没有对比就没有深刻认识。解决数量如此庞大人口的就业,党和国家克服了多少困难,找到了多少办法,解决了多少问题!以新疆为例,围绕这一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自治区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比如启动3年10万名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工作,实施“短平快”项目解决就地就近就业等,千方百计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帮助更多群众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事实证明,我们党始终把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作为和谐之基、安国之策。
有质量,才更有含金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但要追求就业数量,还要追求就业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绘出民生发展蓝图,句句讲到老百姓的心坎儿里。其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备受关注,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对个人而言,更高质量的就业通常意味着合理增长的劳动报酬、稳定的工作机会、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体面的社会地位;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更充分的就业、更优化的就业结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等等。
“短平快”项目促就业。袁欢欢摄
高质量就业,不光是政府的事,更是自己的事。可以看出,要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在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充分就业的同时,每一个劳动者都要更加完善自我,提高就业能力和劳动素质,才能实现稳定的就业,获得持续增长的收入。“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和技术,用好成绩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迎来更好的生活。”这是喀什和田地区3年10万人就业计划中参加就业培训的新员工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体现出他们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奋斗,要用更好的自己抓住稳稳的幸福的决心。
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不过,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一旦被充分调动起来、释放出来,再大的坎也能迈过,再陡的坡也能翻越。和约热古丽以及转移就业参加技能培训的人们一样,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在不同的岗位上开启了新的生活,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我们坚信,各族群众有这样的精气神,提高就业质量、提高收入水平就不是梦想,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新疆日报评论部 樊虹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