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群众“参与感”提升社会“获得感”
2017-11-14 18:24:00 来源:人民网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近日,三亚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广大群众来当公安工作的“协管员”“监督员”“播音员”,以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和情报,并就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为了表示诚意,三亚市公安局特意公开了主要领导的电话和微信,并承诺热线24小时开通。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三亚市公安局积极依靠群众,开辟工作新思路,为社会安全与稳定多添了一份保障。

  提起群众,不少人不自觉想起“吃瓜群众”一词,这是风靡网络的流行语,意指“不发言只围观”,延伸开来,则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具体到社会治理,则绝不能让群众一味“吃瓜”。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好地服务群众,必须及时把握其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另一方面,礼失求诸野,民间有大智慧,群众的参与往往能够让复杂的社会治理变得更为简单。

  基于此,在社会治理中,我们要积极变“吃瓜群众”为“热心群众”,想方设法让他们多表达、多参与。事实上,这一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可是具体落实起来却显得不那么给力。有些管理部门嘴上喊得很响,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可一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却装聋作哑、遮遮掩掩,唯恐群众当真,提一堆意见,挑一堆毛病。三亚公安局此次动了真格,其主动问智于民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诚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与之相关的治理管理,也需与时革新。当前,人们的需求日渐多元化、个性化,社会治理相应地也要精细化、具体化,这对管理部门提出了新挑战。倘若管理部门依然如故,一味单打独斗,事无巨细,只管大包大揽,其结果难免左支右绌,穷于应付,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像绣花一样推进社会治理,这是一个高要求,单凭管理部门现有的人力、管理模式显然难以为继。

  怎么办?那就要善借群众的力量,推动全民共治。一个高度成熟的社会,必定是公民意识充分彰显的社会,而公民意识则集中体现在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上。莫道风尘苦,独木难成林。一旦有了群众的参与,社会治理等公共事务中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比如,邀群众来做“协管员”“监督员”,公安部门增添了一对对“千里眼”“顺风耳”;再如,有了民众的充分参与,社会文明建设不用管理者苦口婆心劝说便可大幅提升。

  不过,能力需要养成,意识需要引导。就当前来看,不少群众仍然习惯于“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固有思维,不同程度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心态,对公共事务缺少参与热情。究其原因,除了以往固有习惯影响外,还在于对管理者的不信任。一些热心群众原本兴致很高、期望很大,提意见,找问题,出主意,可最终石沉大海、不见效果,久而久之,口惠而实不至的许诺让群众积极性大打折扣。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群众的“参与感”,需要细心引导、精心培育。管理部门不能只是摆摆姿态、做做样子,对群众参与要认真对待、及时回应,让参与者真正感受到“主人翁”的自豪感以及参与社会治理的成就感。一旦群众参与成为常态,我们的社会治理便可实现“不令而行”“无为而治”的积极效果,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可实现大幅提升。(海南日报理论评论部 张成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