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传媒·武汉晚报11月15日讯(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赵越)鸟啼声不绝,满目树参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绿道上,不时有老人带孩子进公园散步,这是今天上午记者在青山公园看到的一幕。而就在半年多前,青山公园东南侧的丽秋山一带,还是半野生状态,没有完善道路,几乎没有市民来。这些改变,都得益于青山海绵工程建设。
有山有水有灵气,公园海绵改造后市民更爱来
今天(15日),记者从碧水集团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公司获悉,由其承建的青山区4座公园(青山公园、和平公园、桥南公园、戴家湖公园)海绵工程主体已完工,并通过了市海绵办和质监部门的预验收,下一步将迎接国家住建、财政、水利三部委检查和验收。
记者上午实地走访青山公园,俯瞰图显示公园三面被水环抱,二号明渠、南溪和青山港将它合围住。公园位于天兴洲大桥三环线旁,一进公园,所有的喧嚣都被“关在外面”。
公园管理处段姓副主任介绍,公园可以算是解放后第一批兴建的公园,1959年开工,1962年开放。“我是1991年到公园工作的。公园被丽秋山分成前区和后区,后山比较凌乱,绿化是半野生状态,设施破旧,没有完善的道路,甚至没有水电。”她说:“海绵改造后,道路不再积水,景观提升了,来这儿的市民也多了。”
途中,记者遇到一位家住现代花园的武钢退休工人吴斯德老人。“公园旁边的二号明渠原来是条臭水沟,现在都治理好了。”他说:“我还是最喜欢青山公园,有山有水有灵气。”
“南溪”清淤13000方,还名字本来意思
海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山公园总面积约33万㎡,通过建设透水铺装广场、雨水花园、生态旱溪、生态驳岸等海绵设施,有效控制了园区内部径流总量,同时通过雨水混接改造和景观打造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提升了公园生态品质。
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师石硕说,海绵工程建设可用“六字”概括,即“渗、滞、蓄、净、用、排”。雨水落下以后,能够通过湖泊调蓄、绿化等“留一部分”、通过排水管涵“排一部分”,再通过净水系统“净一部分”,以此减轻集中排水的高峰压力。他指着山脚埋进土的一截管子说:“改造前,从山上流下的水直接排入渠,现在可以通过管子处理后外排。”
施工现场负责人刘江介绍,他们首先把雨、污水分流,原来公厕污水都是直排明渠,现在新增六台一体化设备,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市政管网。公园新修绿道铺设的也是“会呼吸”的透水沥青。
公园内有一条“南溪”,是连接二号明渠和青山港的连通渠,长约600多米,里面沉积了20多年的淤泥。改造前,南溪已经见不到水。“我们共清出13000方淤泥。”刘江说,由于两岸都是高大树木,所以种植了很多喜阴植物,将南溪打造成靓丽的生态驳岸。
青山四座公园同时完成海绵改造
据了解,除了青山公园外,和平公园、桥南公园和戴家湖公园也均完成海绵改造工程。
和平公园改造区域面积13万㎡,主要对园路重要节点及积水区域进行海绵化改造,通过增设相关雨污管网,实现园内雨污彻底分流;通过设置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系统解决了园内局部渍水问题。
桥南公园改造面积7.2万㎡,公园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将原有水泥硬质园路更改为透水路面,路两侧设置植草沟,透水铺装及雨水花园下设置渗透管,下大雨时雨水通过植草沟、雨水花园或下凹式绿地中溢流井口有序排入市政雨水管,减缓了径流速度,体现了“渗、滞、蓄、径、用、排”的海绵理念。其主要打造的下沉式绿地是一个面积达到8000平米的生态花海,四周的雨水汇集到下沉式绿地,通过喜水性植物蓄存部分水,渗透部分水,减少地面径流总量,达到缓解渍水的作用。
戴家湖公园总面积约49.5万㎡,建设生态驳岸、石笼雨水花园、生态旱溪、排水沟等海绵设施,对雨水径流总量进行了有效的蓄、滞,实现控制园区径流总量的85%,即控制43.5毫米的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