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中国巨轮破浪前进。
回望“从哪里来”,是为了增强使命感;明白“到了哪里”,是为了增强方位感;展望“到哪里去”,是为了增强奋进感。
永记“从哪里来”、注目“到了哪里”,更须认定“到哪里去”——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路线图。“两个阶段”战略部署、“两个十五年”接续奋斗的目标,将激励人心向之凝聚、智慧向之迸发、汗水向之倾注。
“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梦想之门的打开方式,揭示了实现目标的源源动力。苦干实干,是一种信念,任凭艰难困苦,始终坚忍不拔;也是一种担当,无论雨急风骤,始终责任在肩;更是一种力量,携来万千溪水,汇成江河奔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会上告诫全党。回望过去,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靠的是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靠的仍是苦干实干。放眼未来,更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激发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发扬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续写荣光的心劲。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一切伟大的历史成就,都是积蓄力量再出发的起点,而不是供人喘气歇脚的终点。既看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惊人成绩,又意识到“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既看到发展迈入中高端,又意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孜孜以求、一鼓作气,更美好的未来、更伟大的胜利才会书写在中华民族的编年史上。反之,躺在功劳簿上睡觉,或一有小胜就鸣金收兵,必将错失机遇、有负时代。
始终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它是万众期待、高远宏大的,更因为它不是一帆风顺的。难走的莫过上坎爬坡,难行的莫过逆水而进。负重前行、中流击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顺境不多,“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困难常有。拿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无畏精神、发扬“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敢“啃硬骨头”、敢于担责任,方能不断跨越“雪山”和“草地”,征服前进路上的“娄山关”和“腊子口”。
始终保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韧劲。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新长征更是对意志的巨大磨砺、对耐力的巨大考验。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强化“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才能千回百折而信念愈坚、千锤百炼而斗志愈旺;踏石有印、抓铁有痕,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埋头一锤接着一锤敲、俯身一步紧跟一步行,方能不断逼近伟大梦想的万仞之巅。
始终善用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巧劲。干事创业,不仅要有心劲、闯劲、韧劲,还要善用巧劲。巧劲,绝不是“偷工减料”、投机取巧,而是讲科学、重创新,“四两拨千斤”。新时代之“新”,不仅意味目标之新、任务之新、战略之新,还在于情况之新、问题之新、挑战之新。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升自己,解放思想以破观念障碍、自我革命以除沉疴痼疾,才能焕发出无限活力和生机;善用新眼光观察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方能有效化解新挑战、不断开拓新境界。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我们是历史创造的一代,也是创造历史的一代。今天的耕耘将从未来的收获中得到回报,未来将为今天的丰功伟绩赞叹致敬。(安徽日报评论部 张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