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辞职回老家养青蛙 如今年收入已过百万
2017-11-22 01:53:00 来源:汉网

武晚传媒·武汉晚报11月21日讯(记者孙笑天)昨天,本报报道了《武汉一大型超市开卖“有证”青蛙》的新闻(https://www.toutiao.com/i6490462739528417805/)。据试点超市惠济路武商量贩介绍,这些“有证”青蛙为人工养殖,进货渠道为湖北荆州。昨天,武汉晚报记者赶到荆州一家颇具规模的青蛙人工养殖场,对青蛙养殖业进行了深入探访。

大城市白领辞职回老家养青蛙

中午,该市松滋市南海镇文家铺村天气阴冷,这个小湾子位于松滋与公安县交界处。35岁的谢朝宏站在他占地40亩的养蛙场里,脸上洋溢着一丝得意。他穿着时尚,一点也看不出是一名“蛙农”。

谢朝宏家住公安县狮子口镇,他19岁高中毕业后到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打拼十年,从一名普通工人做到了采购组组长,是家乡人羡慕不已的大城市白领。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谢朝宏在电视上看到湖南农民养青蛙致富的消息,仔细斟酌后,他决定放弃广东的工作,回老家养青蛙。

家人们听到谢超宏的决定,纷纷反对,十年间打下的根底,建立的人脉关系就这样甩掉,他们没法支持。乡亲们更是不理解:在大城市有收入稳定有体面的工作,干嘛回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

谢朝宏顶住了压力,毅然回到家乡,拿出多年积攒的10万元积蓄,在自家门前包了5亩水田,建起了养蛙场。

如今,虽然谢朝宏以前的同事们在广东收入丰厚,有房有车,安家立业。但他一点也不羡慕,他现在已是荆州宏伟菜香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老板,拥有两个养蛙场,占地90亩,年收入过百万。

刚入行就遭遇“灭顶之灾”

2011年,谢朝宏辞职后,找到湖南益阳的一家养殖场,交了2800元学费,学习了15天养蛙技术。之后,他在湖南购买了3万元蝌蚪苗,回到家乡开始养蛙大业。

但天不遂人愿,养蛙第一年,谢朝宏就遇到了大规模的出血病,看着大批的蝌蚪、小青蛙不停的死去,他欲哭无泪。一年到头,养蛙场颗粒无收,留给他的只有千把斤种蛙,可谓遭到了“灭顶之灾”。

谢朝宏没有丧气,第二年,他靠着千把斤种蛙东山再起,在挫折中摸索经验,养殖技术越来越好,生意也慢慢红火起来。赚了钱,他没有贪图享乐,而是扩大产业,先后共投资70万元,在他家附近的松滋南海镇和沙市分别建起了一个40亩、一个50亩的养蛙场,养殖的青蛙销售到广东、浙江、四川等全国各地。

去年,人工养殖青蛙市场火爆,最高卖到20多元一斤。本该大赚一笔的时候,灾祸却再次降临,因连续阴雨,蛙场里的青蛙大范围爆发腐皮病,死了六七百万蝌蚪,造成了100万元左右的损失,最终,辛苦了一年却只能勉强保本。

今年,青蛙的价钱不太好,但谢朝宏养殖场的产量不错,两个厂加起来有14万斤左右的收成,全部卖掉能赚100多万。

养蛙不容易 监管严 自己更严

谢朝宏养蛙场旁的简易办公室里,墙上显眼位置挂着几个重要证件:《湖北省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经营许可证》、《湖北省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营业许可证》。

“没证可不行!”谢朝宏介绍,监管很严格,养蛙场建成的时候,他就到公安县林业局申请。工作人员到现场检查他的种苗来源、场地、内部基础设施。证件颁发后,每年都要年审,一旦不过关,证件就要被吊销。

昨天中午1点,谢朝宏40亩的蛙场里,100多块蛙田静悄悄的,青蛙都已经钻入泥底冬眠。谢超宏端着一盆石灰粉,边走边撒,他正在给已经出栏的蛙田消毒。

“放苗前要消毒、收成后也要消毒。”谢朝宏说,养殖场每年全面消毒、杀菌、杀虫,一年都不能少,水源也要确保干净,他在沙市的蛙场用的是井水,独立水源,这样才能减少疫病,保证存活率。

在一块还没收的蛙田里,谢朝宏一锹下去,4个肥硕的青蛙蹦了出来。如今,他已经是养蛙圈子里的名人,很多人跟他拜师学艺,连湖南那边也开始来他这里引进种苗。

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期间,苏州大学一位研究生给他打来电话,要购买60只青蛙用作医疗研究,谢朝宏二话没说,愿意免费提供。

谈及过去,谢超宏表示,虽然累了很多,但现在更自由,也更有成就感。现在,他比较担心的是,有人偷着售卖野生青蛙。“破坏生态平衡不说,还冲击了我们人工养殖的市场。”

另外,经过近10年的发展,青蛙的人工养殖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养殖户日益增多,产量越来越高,但本地的市场却不够成熟,谢朝宏们更多时候只能把青蛙卖到外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