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幼儿园伤害:“不愿”比“不敢”更重要
2017-11-27 18:01:00 来源:人民网

幼儿期是一个人人格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键时期,其间的成长经历无论是快乐还是伤害,往往都会伴随一生的记忆。因此学前教育的目标排序中,消极意义上的“免于伤害”,要优先于积极意义上的“潜力开发”。但事实上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却频频发生,在网上键入相关主题词搜索,任何时候都能找到最新案例。如何杜绝幼儿园虐待伤害,这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底线问题和紧迫问题。

对这一热点问题,社会各界有各种对策,如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惩戒力度、提升师德素质、强制将安置视频监控作为幼儿园办学准入条件等等,这些建议有的流于空泛,有的可以立刻操作。但深入考察虐童事件频发的根源,笔者认为 “治本”之策还应将焦点聚集在幼儿园师资建设上。

在各地最终查实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中,除了因为幼儿园基于图利目的而制造的集体伤害恶性事件之外(如为节支而造成食物中毒,为提升入园率而给孩子集体喂服抗生素),更多的是由教师个人实施的随机性伤害行为。在这些伤害行为中,除了个别情节严重、有致伤致残、涉嫌刑事犯罪的极端案例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如掌扇脚踹、叱骂恐吓之类不够法定惩戒标准的日常暴力伤害。而实际上除了这些容易被视频监测到的行为外,更多如嘲讽、冷遇、歧视等不易被家长觉察的冷暴力软伤害行为也在频繁发生,而这些伤害对幼儿的人格发育同样不可忽视。但也正因为这类伤害的轻微性,从而带有随机性、日常性和普遍性,或者说具有防不胜防、难以避免的高发特征。因此,杜绝恶性伤害虐待行为不难,难的是防范日常软性轻微伤害虐待行为。要真正杜绝这类日常伤害行为,除了用监控、惩戒手段使之“不敢”“不能”之外,更需要尽力消除教师实施伤害虐待的主观动机,使之“不愿”。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被习惯性地当做“托儿所”,并没有如同应试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真正重视。这种轻视明显体现在幼教师资培养和管理上:

一是师资素质问题:大学扩招之后,职教序列的幼师逐渐少人问津,以至于报考幼师的往往都是成绩实在太差、升大学无望之下的不得已选择,从而让幼教行业普遍面临合格教师供应不足,从而不得不放宽教师准入条件,导致大量根本不具备合格资质的人员随意进入幼教行业,加剧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局面。

二是师资队伍稳定问题: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数目少,绝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是聘用制,他们和众多私立幼儿园教师一样,工作极其不稳定,流动性极大,很难形成稳定的、安于工作质量改进的教师队伍。

三是收入待遇偏低问题:除了个别高收费私立幼儿园之外,绝大多数私立、公办幼儿园,教师收入和待遇都不高,“员工满意度决定顾客满意度”,幼儿教师因为收入待遇上的挫折感,自然很难指望他们全心全意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服务。

四是工作压力导致职业情绪问题:6岁之前的儿童本来就处在很难管理的任性时期,每个家长管理自己一个孩子时都经常面临不耐烦、情绪失控的情景,而对一个需要同时面临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孩子的幼教老师来说,这种压力导致的情绪失控几率必然会更大,九成以上的幼儿园虐待伤害行为,正是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

鉴于上述原因分析,对策就应该是:改革幼师师资培养体制,将幼师教育纳入大学本科教育,严格幼教师资准入标准,从根本上确保幼教师资素质的整体提升;推进人事体制改革,取消编制有无在待遇上的体制内外的歧视性差别;有专家建议将学前教育部分纳入公共财政支付的义务教育体系以确保教师收入提高,有利于幼教工作者职业尊严和敬业精神提升;更彻底地贯彻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改进教学方式,减轻教师管理压力,让孩子轻松快乐,也就能让教师轻松快乐。

简言之,只有确保幼师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才能更大范围、根本上防范虐待伤害行为的发生。把快乐赋予给幼教老师,他们才能将快乐还给孩子。(吉林日报理论评论部 张昭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