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美”,刷新城市文明高度
2017-11-30 16:52:00 来源:人民网

人民眼

到过杭州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这里不但山水秀丽,干净整洁,这里的人也分外地“美”——

斑马线旁,行人想过马路,车辆都会停下来礼让;坐公交,人们都习惯上车排队、低语交谈;遇到困难,很轻松就能找到志愿者……无需讶异,近年来杭州诞生的各类“最美”人物就达1.9万余名。

志愿者领着老人过马路.jpg

志愿者领着老人过马路。李忠摄

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要哪个?杭州全都紧抓不放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GDP增速一直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但几任主政者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城市发展,积累物质财富固然重要,但精神财富积累更不可少——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杭州的方法是:在全社会弘扬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行为准则。其中,“最美”成为重要抓手。

2011年7月2日,杭州市民吴菊萍没有丝毫犹豫,用纤弱的双臂接住了从10楼坠落的女童。女童安然无恙,她却手臂骨折。以此为契机,杭州市委号召全市展开了“最美”现象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典型引路,将人们心中的真善美激发了出来。

你可知杭州的“最美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放弃国外高薪聘请,刻苦钻研眼科疾病,让3万人重获光明;

“周伟法理发”“冯正兴磨剪刀”“外语志愿服务队”等十支学雷锋品牌队伍在拱墅区人人称赞;

在江干区,3.8万多人戴上红袖章,常年参与“万人大巡防”工作,倡导文明,维护秩序。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去。”6年来,杭州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让杭州成为一座善城,让“最美”从盆景壮大为风景。

lz16010307.jpg

环卫工人正在杭州一家面馆门口取饮免费热茶水。李忠摄

道德风尚咋培育?党委政府引领、大众参与,都不可缺

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观,很多人有疑问:怎样才能如一颗种子般深植人心?

“培育良好道德风尚,离不开党委政府引领。党委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充当公共道德的‘引导员’。”杭州市历届班子一直把当好“引导员”当做使命。

你是否还记得杭州“拾荒老人”韦思浩?他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书桌旁,他有时会放些废品袋子。袋子总是干净又整齐。因为近视,他总是把书本举起来凑近了看……老人认真看书的举动,与杭州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举措一起,在2014年感动了无数网友。

阅读,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杭州对此尤为看重。通过图书馆免费开放、千个学习书屋进社区等活动,杭州在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上下足了功夫。

要想文明之树茁壮成长,外部环境也很重要。

自2011年以来,杭州启动“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率先在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社区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率先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动乡风文明走向深化。

“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一次讲座,少一些迷惑”“多看名角,少些口角”……群众归纳出的这些鲜活的语言,就是对党委政府引导效果的肯定。

30多名环保志愿者组织开展“无烟西湖”志愿行动,在白堤、北山路一带捡拾烟蒂,对吸烟游客进行文明劝阻,并用捡到的2000多个烟蒂拼出“无烟西湖”字样,以此形式呼吁广大市民游客珍爱健康,保护环境,文明出游。.jpg

杭州开展“无烟西湖”志愿行动,在白堤、北山路一带捡拾烟蒂,对吸烟游客进行文明劝阻。李忠摄

不良道德行为的产生,与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有关联。因此,杭州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了起来。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与其它城市的红绿灯在空中不同,杭州安装的带字幕一体化信号灯竖立在地上,“平视”着提醒你过马路。

这样的细节,在杭州比比皆是:骑自行车,杭州有专门的骑行道路,你不用害怕机动车会来抢道;在十字路口,你的头顶上有遮雨棚。你可以有几分钟,安心整理一下被雨淋湿的头发;在繁华的道路旁,杭州建设了近3000个城管环卫爱心休息点,让环卫工、交警、拾荒者可以在此休憩……

杭州年年举行“最美人物”、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等一系列评选活动。这些模范有一个显著特点:来自身边。因为身边的道德模范更可信、可亲。有市民说:“候车的时候就看到他们,感觉真善美就在身边。”

一花开来百花香。1986年开始,杭州公交驾驶员孔胜东每周六晚上都会在中山北路上为居民免费修车。如今,他所在的单位成立了“孔胜东志愿服务队”,200多人报名。从此,杭州有了一群“孔胜东”。

杭州将每月的第一个周六设定为“雷锋广场”志愿服务日.jpg

杭州将每月的第一个周六设定为“雷锋广场”志愿服务日。李忠摄

文明风尚会不会“一阵风”?有制度保障就没问题!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创新。2015年,杭州出台《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此后的杭州,救人者无须自证清白、政府的文明工作纳入考核体系、“礼让斑马线”成为一条地方法规……

“礼让斑马线”从一项文明公约上升到制度规定,是杭州注重制度建设的一个缩影。2007年,杭州制定《公交营运司机五条规范》,明确规定“行经人行横道时减速礼让”。初始,许多司机第一反应是:不习惯!但杭州动了真格,重点整治“不让行”行为。

9年过去,经历了教育培训、制度规范、激励考核甚至严查重管,最终这项行车规范变成了杭州司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

2010年5月至今,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多次调整奖励标准,重奖道德模范。物质之外,杭州还建立了多项奖励政策和帮扶机制,从医疗、住房、就业、精神、法律维权等层面对道德模范进行关爱。

“最美司机”吴斌逝世后,殡葬车载着他的遗体缓缓绕西湖一周,全城百姓拉起横幅为他送行;“最美爸爸”黄小荣摔断腿住院,杭州市领导第一时间赶赴医院慰问;忠诚履职的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主任陈浩逝世后,上城区委追认其为“优秀共产党员”……

重制度建设,杭州更重视制度落实。最近,来杭州旅游的小伙陈思力有点“倒霉”了——在西湖边骑车闯了红灯后,被交警送到街边的“电动自行车违法人现场教育岗亭”罚抄交规。

“杭州修订了《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对重点区域要以暗访的形式进行测评。深化文明出行,我们执法也必须严起来。”在西湖边执勤的李警官说。

20分钟下来,陈思力的手也酸了,但心里牢牢记住“不闯红灯”这一规定。对于严守规矩的杭州,陈思力说:不会生气,反而从此对这座城市“高看一眼”。(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民眼工作室王慧敏 方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