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不是镀金池而是炼金炉
2017-12-01 17:15:00 来源:人民网

市里、乡镇两边跑,每天晃悠送文件;挂职两年,除了欢迎会、欢送会,就没怎么露过面……

近日,“镀金干部”混基层现象经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本是锻炼的好机会,为啥有些人却乐于“假装在基层”?根本上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作祟。现行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基层经历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而这也被一些干部视为升迁捷径,一头扎进乡镇、农村,名曰锻炼,实则混日子,只等期限一到即可为履历添上亮眼一笔。

当然,如此费尽心机刷履历的终究是少数,可下去以后没能发光发热的也确有不少。这就反映出当前挂职干部中存在的某些普遍性问题。很多人抱怨:一是基层与原单位在制度安排、工作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初来乍到不知如何上手;二是挂职单位、当地群众刻板地认为其是“过客”,冷眼观之不太信任。在笔者看来,这些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最关键的还是很多人没能真正扑下身、踏下心。别人可以将挂职干部视为“外人”“客人”,但自身却不应如此,真心实意干工作,总能融入其中。

下基层不是为了混日子,更不是为了刷履历,锤炼能力才是最终指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也正是这些困难最能锻炼干部所需的各方面素质。比如,有没有为民情怀,有没有富民思路,有没有跟基层群众打成一片的沟通能力,等等。就在禾苗谷穗间,有很多挂职干部做出了表率。穿行于山林中,每天走访贫困户的“两万步书记”叶险峰;带领村民养土鸡、种花椒的“产业干部”郑家伟;叫卖当地特产,30天众筹86万元的“核桃县长”程万军……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正沉下去了,一身土、两脚泥,整日劳心费力访民意、察民情、解民忧。

基层不是镀金池而是炼金炉。时下,各地都在试行评价干部的新机制。例如,召回履职不力的“第一书记”,并进行追责问责;积极培养、大胆使用优秀挂职干部等。随着更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建立,那些坐办公室混日子的挂职干部,将注定等不来一纸升迁令。 (北京日报评论部 晁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