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江苏武进村南宋墓出土了一块方形的香饼,正面有“中兴复古”四字,背面一左一右模印着两条蟠屈向上、身姿相对的龙。据扬之水先生考证,此“中兴复古”香饼即《负暄杂录》中说到的宋高宗所合的“内家香”,属龙涎香品的一种,香味氲氤,极有清韵,高宗闲暇玩此香以寄托“中兴”之意。
(南宋慕出土的香饼)
中兴乃是大业,复古很容易和守旧相连,但是在宋人眼里,复古为什么和中兴联系在了一起?个中原因,主要是宋人认为古代圣贤已经发现了符合人性的“治道”,但是,这些道理后来却被遮蔽了,所以,宋人要为往圣继“绝学”,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从考古新发现获得重新解释历史的可能与灵感。
梁唐晋汉周,匆匆五十秋。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正史的修纂极其重视国家的礼仪制度,但是,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的时候,就没有像大多数正史中那样编纂礼志,他认为“五代礼乐文章,吾无取焉”。其实,动极思静,乱极思治,唐宋之间发生的社会变革是逐步完成的,后周时期就已显现出重建国家礼仪制度的努力,代表性的事件之一就是聂崇义在后周显德四年所做的《三礼图》,这是统治阶层在试图重建社会秩序。聂崇义做的《三礼图》是“博采三礼旧图,凡有六本。大同小异”,也就是说是参考了之前的文献。
但是,随着宋真宗年间古代青铜器的逐渐出土,宋代学者越来越发现考古新出土的文物与文献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重新解释的空间,以至于到了宋徽宗的时候,考古的新发现证明聂崇义《三礼图》上对于传统礼器的解释基本上全部都是错误的。因此,政和五年,宋徽宗下诏全面销毁国子监和郡县学堂里的《三礼图》,这是宋代金石学产生的背景,这也是宋代学者怀疑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宋人喜欢考古,不可以以简单的古物收藏、市场价格去衡量,而是通过古物的研究,激发了宋人重构被晚唐五代涤荡的文化价值。宋人研究金石学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一种社会变革必然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思潮。所以,考古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回到古代,就如同文艺复兴一样,重新发现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迎来的是近代的曙光。现在,在世界范围内遗产都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英国有一本文化遗产方面的教科书《Heritage: critical approaches》,作者认为“遗产最重要的不是关乎过去,而是我们与现在、未来的关系。”他认为“遗产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存留至今的古物进行被动地保护,它还是一种将物、场所与实践主动聚集起来的过程,其中,我们的选择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在当代所持并希冀能带进未来的某种价值体系。”我们常常认为美国的历史短,是一个缺少文化的国家。我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文化的强国,美国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有自己的文化。1888年美国史密森学会助理秘书长乔治•布朗•古德就曾经说过:“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美国芝加哥博物馆曾经悬挂的一幅标语History Lives Here(历史是鲜活的)表达的是同样的含义。
(南宋墓中出土的桌椅)
(当代人设计的一腿三牙带罗锅枨翘头案)
(当代人根据中国古典家具设计的不锈钢交椅)
我们都在延续传统,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清末民初,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难时刻,各种思潮层出不穷,激烈如钱玄同,甚至主张“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但是,就如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中所论述的那样:“那些对传统视而不见的人,实际上正生活在传统的掌心之中,正如同当他们自以为是真正理性和科学的时候,并没有逃出传统的掌心”如学者李零在《铄古铸今:考古发现与复古艺术》中所说:“很多创新仍离不开传统(至少是不能完全离开),复古也是创新,也是发明,其实是‘被发明的传统’(invention of tradition)”。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地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使之发挥当代的意义。(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传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