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近日,围绕这个主题,2017中国商学院文化产业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的智库专家和学者从文博、文旅、文娱、文体等维度,共同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为中国文化产业变革与升级出谋划策。正好小智也在现场,就带您一起听听文化产业界大咖们怎么说。
峰会现场(峰会组委会供图)
周文彰: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
第一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认为,“文化产业”是整个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方面,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过去没有这种区分,把文化通通列为文化事业,结果本该由政府承担的文化事业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企业参与的文化产业建设企业却参与不进去。现在情况逐渐好转了,文化事业主要满足大众公共文化需求,而文化产业是满足多方面、个性化的需求,主要靠市场运作,企业也可以广泛、深度参与。
周文彰说,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关注几个点。第一,要想方设法吸引社会需求和民众消费。消费是可以刺激的,只要拿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抓住受众兴趣点,让受众乐于消费,文化产业就有希望。第二,一定要坚持质量优先、内容为王。不管什么样的传播手段,电影、动漫、网络还是移动端,“好看”是第一位的,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无论传播手段、方式、题材怎么变化,内容始终是最重要的。第三,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没有创新,文化产业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生命力、吸引力的东西。要正确认识创新在文化产业中的意义,要有好的策略、环境及市场规则。
周令飞:文化产业是百年大业
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在论坛上说,“文化产业”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和热议的一个新兴产业。我们在输出“中国制造”的技术与产品时,在向世界递出一张张有高度、广度、速度、精度的“中国名片”时,更应该自信地递出“中华文明”这张传承千年的伟大文化名片。
文化产业是与文化相关的所有经济活动的集合。作为经济活动,它和其他产业一样,自然需要有经济上的盈利,经济盈利也能反哺产业,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前进。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冠名的产业,它有别于其他产业的地方,就在于它生来注入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它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正如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业一样,文化产业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这中间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抗日神剧中雷人的台词和剧情、网络红人中一些软色情的内容、游戏中的暴力倾向、一些山寨和劣质的文化产品和书籍、演员薪资过高导致影视作品粗制滥造。还有一些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小镇和产业园区的建设中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不管好的坏的统统拿来,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韧性与恒心,去引导产业健康、长远地发展。
人们过去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今,应该把这个概念调换过来,变成“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文化产业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富有娱乐性、符合老百姓的审美情趣,但摆在第一位的还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而且现在已经有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缺少的是可以把抽象的文化具象化、产业化的人才。这样的人,要有文化内涵,也要懂经济运作的模式,更要对文化事业怀抱理想与追求,有普世的情怀。
周令飞(峰会组委会供图)
杭侃:博物馆文化产业需要再挖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杭侃认为,文化是一个“电”,这个电看不见。一定要通过电器让大家看到这道“光明”,所以,它在中间需要转化。
“考古”是一个富矿,但也要进过转化,比如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一种既面向过去、又面向未来的转化。美国芝加哥博物馆的标语是“历史是鲜活”;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会一直关注最新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可以看到最新的东西以一种博物馆方式呈现。
在观念方面,中国博物馆文创产业离产业化道路还差得很远。现在看起来很热闹,但像烟花一样不太持久。政府的号召、提倡,是我们文化产业的大环境,但是它不是天然的文化产业市场,需要我们的从业者认真思考、研究。
19世纪末,美国一位博物馆专家说过,博物馆非古董之墓地,乃新思想育种厂。美国虽然历史短暂,但却有自己的文化。我们现在做虚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已经突破了技术方面的瓶颈,关键是怎么体现自己的文化和内容取胜。比如,迪士尼经常讲中国的故事,也有中国风的动漫,但输出的却是美国的文化。
杭侃(峰会组委会供图)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