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传媒·武汉晚报12月16日讯(文/记者刘丰 姚笑 陈玲 通讯员易建新 徐烨 图/记者何晓刚)今天上午,武汉气温低迷,但本报三楼“针心针意”公益课堂现场却暖意融融。10多位“爱心织女”领到了自己的“爱心任务”,还现场与参加公益课堂的热心读者交流起了编织技艺。
自武汉晚报“针心针意”为孤儿编织公益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众多读者、爱心企业的积极响应。在分享募捐阶段,短短3天就募集到300套帽子围巾,不少社区党员、志愿者参与织围巾、手套等保暖用品,有的还主动承担起了教学的任务。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尽快编织出御寒物品送到那群特殊的孩子手中。
“爱心织女”们每人领到8两毛线,足够打一条暖和的围巾和手套等,下周内,这批汇聚了暖意的用品将被送到孩子们手中。
“编织达人”细细叮咛:围巾请不要织太长80后的辣妈吕贝贝是一位“编织达人”,还自己创办了“玩艺生活”工作室,经常组织一些编织方面的活动。
在今天活动现场,吕贝贝示范了几种编织技术:左手三只手指挽住毛线,右手拿着钩针,上下翻飞,不到5分钟,就已经勾出了一条10余厘米长的围巾边,几位读者围着她,往针上套圈,动作灵活。
“围巾不用编太长,因为是给中小学生用的,太长了他们用起来不方便。”吕贝贝不时提醒现场的热心读者,并告诉她们,用太粗的针编织的毛衣或围巾,虽然容易编,但会太松散不够保暖。
年纪各异,爱心相同今天参加活动的“爱心织女”中,有上了年纪已经退休的市民,有上班族妈妈,还有7岁多的小学生。
72岁的郑玉珍是一位编织高手,第一个到现场领“爱心任务”。
“我女儿小时候的毛衣毛裤,现在外孙身上穿的毛线背心,儿子冬天穿的毛裤,都是我自己织的。”郑玉珍说,一般的蝴蝶花、双头花等样式,她都很熟练,多数不会的花样,看一眼也会编了。
郑玉珍说,一条围巾自己两三天就能织好,“要赶紧织好,送到孩子们手里去!”
王润心是“爱心织女”中年纪最小的,只有7岁半,知道妈妈洪芬报名本次活动后,她也要一起来。刚拿起粗粗的针开始编织时,她还有些不习惯,不过经过吕贝贝耐心的指导后,她很快就学会了用平针手法打出一条短短的围巾边了。
在王润心自己的坚持下,她也领了一盒蓝色的毛线,打算和妈妈一起编织一条给同龄孩子使用的小围巾。
洪芬说,很支持女儿和自己一起进行这项有意义的爱心活动,也希望能够通过晚报的影响力,收集更多的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