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我在《金融时报》总部拜访一位资深记者。谈及脱欧话题时,他叹了一口气说,也许年底这项决定又会被推翻。这让我们这些外国记者感到惊讶无比。虽说在脱欧派以不足4个 百分点的微弱优势胜利以来争论与嘈杂声一直不断,但推翻一项全民公投的结果,无论法理还是操作上,都是难上加难的事。当我们提出这一疑问,这位记者也承认,“也许只是我心里还无法相信这一结果”。
2017年9月,本报记者李应齐(左二) 在英国一间公立学校采访。
的确,这种质疑和不愿相信的心理,在公投一年半后仍然普遍存在。英国《每日邮报》一项最新民意调查显示,50%的英国民众支持再举行一次关于是否退出欧盟的投票,34%的人反对再次公投,有16%的人选择了“不知道”。
脱欧结果出炉后,唐宁街10号门前聚集了关注人群。李应齐摄
和伦敦的朋友聊起脱欧,他们总是会讲起公投结果出炉的那天早上,自己和身边朋友是多么惊讶:“一觉醒来发现很多事都要变了。”当然,也会遇到支持脱欧的投票者,他们往往对僵持的谈判、英国不够“强硬”的表现、不清晰的脱欧路线抱怨不已。他们虽然仍坚持脱欧长期上是有利于英国的立场,但对短期内各种关系如何调整、账目如何计算、法规如何改变,也是充 满疑虑。
本报记者李应齐采访英国老兵。
“悬在空中”的脱欧谈判经历了2017年中的诸多波折和挫折,到年底似乎出现转机。英国有意在脱欧“分手费”上让步,提振了谈判热情。在历经多个月的博弈后,双方于12月就第一阶段协议达成一致,同意转入第二阶段经贸谈判。
英国物流公司欧罗巴国际的货车上打出了脱欧标语——我们热爱欧洲,但非欧盟。李应齐摄
不过,英国与欧盟将采取何种贸易模式、进口欧盟的农产品是否会涨价、来自东欧的护工人员是否会减少、与欧盟的科研合作经费是否会受影响等。切实的问题仍等待谈判解决。经历了风云际会的 2017年,英国民众重回一贯的冷静态度,就像那句名言说的“保持冷静,继续前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 李应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