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游丨赤壁 武将铁戟锈,文士竞风流
2017-12-30 15:43:00 来源:人民网

1512547847652055325.png

· 文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东坡赤壁_副本.jpg

图丨东坡赤壁。田豆豆摄

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的文赤壁,又称“东坡赤壁”,是一组依山傍水而建,屹立于赤壁矶上的清代建筑群,有二堂、二阁、三楼、九亭等,亭台楼阁中珍藏着历代著名文人、书法家留下的诗词、楹联、匾额或书法手迹,蔚为大观。

“东坡赤壁”是苏轼创作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的故地。在苏子之前,黄州本是边远蛮荒之地;而在苏子之后,此地文风鼎盛,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朝圣”之所。正如“东坡赤壁”古门楼上的对联所言:“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这副对联的作者清代黄州知府郭朝祚,便是将“黄州赤壁”更名为“东坡赤壁”的人。

今日所见之东坡赤壁,距离长江已有数公里之遥,登最高处的栖霞楼极目远望,也只能看见长江江堤上的葱葱树林。唯有老照片能证明此“赤壁矶”前的道路、池塘、廊道原是滔滔江水。曾让苏轼文思泉涌的赤壁崖下,也早已不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只余碧绿的湖水,平静无波。然而,沧海桑田的变化,并不妨碍苏轼“二赋一词”将此地凝为不朽。

东坡赤壁古门楼_副本.jpg

图丨东坡赤壁古门楼。田豆豆摄

东坡赤壁最著名的建筑便是二赋堂,堂内有知名书法家书写的东坡先生前、后《赤壁赋》。二赋堂始建于清初,同治七年(1868)重建。匾额上“二赋堂”三字为清代湖广总督李鸿章亲笔书写。二赋堂正中有一巨型木壁,高约两丈,木壁的阳面镌刻着清代黄州名士程之桢书写的《赤壁赋》,楷书;木壁的阴面镌刻着民国人李开侁书写的《后赤壁赋》,汉隶魏碑二体相兼。堂内有副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篴(dí,同‘笛’)知。”落款为“水竹村人”。“水竹村人”乃是民国临时大总统徐世昌。而二赋堂前意气风发的对联“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则是近代著名革命家、中华民国缔造者之一的黄兴在辛亥革命前夕游赤壁时所撰。

前后《赤壁赋》立于二赋堂上,而东坡先生著名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刻于坡仙亭中。坡仙亭建于清同治七年。坡仙之称来自南宋诗人戴复古的诗句:“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坡仙亭_副本.jpg

图丨坡仙亭。田豆豆摄

坡仙亭屹立赤壁矶头,亭内三面壁上嵌有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26块,其中东坡先生的12块书画碑刻被视为国宝。

东坡雪堂、碑阁、挹爽楼、栖霞楼、酹江亭、睡仙亭、放龟亭、望江亭……拾级而上,每一次驻足,无不有名人故事、无不有书家墨宝。

此处让人仰慕,“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此处亦让人感慨:“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顺道游

黄州遗爱湖公园,是一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融合的东坡文化主题公园。有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等12 个景区。公园内不同景区分别分布苏东坡纪念馆、紫竹苑、爱莲馆、傲雪轩、芸香阁等六大展馆。

· 武赤壁


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摩崖石刻_副本.jpg

图丨武赤壁摩崖石刻。田豆豆摄

文赤壁因苏轼名篇而名传千古。然而,后世也不乏“较真”之人,对黄州究竟是不是三国赤壁之战那个“赤壁”进行考证和争鸣。南宋诗人、宰相李壁曾作诗《赤壁》:“赤壁危矶几度过,沙头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正讹。”而今日的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则因拥有“赤壁矶”,以及可资考证的出土文物而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由“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

位于赤壁矶头的赤壁古战场遗址,为国家4A级景区。与文赤壁的风雅迥异,一走近古战场遗址,就仿佛置身于战争之中。景区的正门就是仿照“谯楼”而建。谯楼,即城门上的瞭望楼。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赤乌三年夏四月)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

赤壁古战场开门迎宾_副本.jpg

图丨赤壁古战场景区开门迎宾。资料图片

一进入正门,便是巨大的神武台,上有凶猛的饕餮浮雕,显得庄严肃穆。相传,“神武”是“赤壁之战”时周瑜点将的地方。

从神武台左侧拾级而上,便是金鸾山,古称“西山”,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的隐居之所。从清幽的山林中穿行而过,山腰一棵1800年的银杏树吸引了众多游人围观、拍照。而这棵相传为庞统手植的老树之后,就是庞统的旧居“凤雏菴”。当然,凤雏菴已非最初的模样,经西晋初年初建,重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原为五重大殿,因毁于战火,今仅存最上一重。分三个殿室,正殿供奉有凤雏先生的全身塑像,塑像两侧有一副对联:“造物多忌才,龙凤岂容归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

凤雏_副本.jpg

图丨凤雏庵。田豆豆摄

庞统在赤壁之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传是庞统向曹操献计,将战船“首尾相连”,以免北方战士的颠簸之苦,实则是为“火烧赤壁”创造条件。这也是“三十六计”中著名的“连环计。”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而曹军战船相连之后,火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必须有东南风。正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古战场里,有一古迹“拜风台”,又名武侯宫,印证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据传,诸葛亮的祭风台只是临时搭建的一个土台子,经过1700多年的风雨洗礼,过去的土台子早已不复存在。现址初建于宋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修缮后定为吴主庙;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嘉鱼县知县葛中宪又将其改名为“拜风台”。现存的拜风台系1936年赤壁道人重建,重建时还掘出“祭风台”三个大字的残碑,至今展示于大殿之内。

拜风台_副本.jpg

图丨祭风台。田豆豆摄

东南风显然不可能是诸葛亮祭拜来。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赤壁之战前夕,可能已经预测到战时会起东南风。而举行“拜风”仪式,实则为了振奋军心。

赤壁之战到底发生在哪?行至赤壁矶下,长江之滨,两个红色大字“赤壁”格外引人瞩目。这两字各长150厘米,宽104厘米。《湖北通志》记载“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不过,据后世考证,此二字最初刻于唐代。唐代诗人杜牧亦有咏史名篇《赤壁》。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写实,记录了诗人游历赤壁时,从沉沙中打捞起赤壁之战的古兵器。杜牧所咏赤壁到底是在哪个“赤壁”,今人仍有争议。但在长江赤壁段,后人的确打捞了数量惊人的三国时期箭镞、兵器,今陈列于赤壁市博物馆。赤壁之战发生于此,得到了一些史学家的认同。

顺道游

赴羊楼洞茶业生态产业园采茶、品茶,后赴赤壁博物馆参观,结束后前往赤壁镇江边码头品尝长江鱼宴。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田豆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