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温暖
2018-05-11 09:12:00 来源:人民网


2018年5月的一天晚上,“涛哥”忽然从微信里跳出来,发了一张本尊衣服褴褛的照片:站在“记者救助站”指引牌下,我衣服是歪的,眼镜是歪的,身子也是歪的,神情是萎靡的,就差一根打狗棒,完全符合救助对象。

“涛哥”是华西都市报的摄影记者杨涛。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我们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人报道组的“生死战友”。他说,正在整理当年“5.12”后我们四处奔波采访的照片,弄齐了就发给大家。

一转眼就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了,翻阅当时写的震后追记,想起最初在灾区“战斗”一个月多的一幕幕,那一个温暖的故事又浮上心头。

2008年5月12日下午当特大地震发生时,我正和川报同事李燕华、松涛,还有“涛哥”正在马尔康-理县-汶川-茂县的采访路上。震后在经历了一系列惊险后,我们随救援队伍连夜徒步赶往汶川。

后来这一夜晚,李燕华描述是“最恐怖的一夜”:……红叶电站下面,是长达数公里的V型路面,垮塌的石头将路面掩得严严实实,粗大的树干和电杆倒伏在地,右边是面目狰狞的悬崖绝壁,左边是咆哮的杂谷脑河水,山上又滚石不断。

晚24时惊魂之中,我们赶到了理县朴头乡一个叫剪羊坪的小地方,这里离山体有四五十米远,我们躲进了路边只有三间石头房的农家里,可以这么说,从上面的古尔沟到朴头这段魔鬼路程中,只有这间农家还没被震垮,成为过路救援大军的天然歇脚站。当晚,这个农家小院前前后后涌来了几百人,包括解放军、武警官兵、医生、媒体记者等等。

主人家姓雷,家有大娘,有中年男子和女人。记得当晚,雷大娘一家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让出来了:干粮、饮水、床,连冰箱里的冰糕都一扫而空……第二天早上离开时,我们还吃到了大娘一家弄出来的热腾腾的稀饭。后来李燕华的文章中把这里叫做“最温暖的农家”。

这种温暖,只有经历了当晚恐怖一夜的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滋味。

但后来发生的故事,这种带有“绝处逢生”味道的温暖,有了更广泛的意味。

后来,我们才得知,第二天早上的稀饭,是大娘家最后的粮食了,我们路过的救援大军把大娘家的食物全部吃完了。后来,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其它坍塌的房屋里找出粮食,所有村民定人分配才度过了大规模救援物资进山的艰难时刻。

在听到这一消息的那一瞬间,我们采访组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个决定:无论谁再进去采访,都一定要带粮食进去报答大娘家的这一份恩情。

后来,2008年下半年,我再度进汶川采访,特意买了袋汉中大米放车上。送到剪羊坪的时候,大娘房屋依旧在,但是没人,房门也没锁,把大米放在厨房里我就走了。匆忙之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大娘家的地上放着一排暖水瓶,灶台上还放着一叠干净的碗。

再后来,我已经记不得具体时间,第二次路过剪羊坪的时候,曾经风雨飘摇、石头垒成的小屋,已经变成了藏族风格一栋二层小楼。灾后重建的房屋很漂亮:屋里铺上了地砖,有大彩电还有木制沙发,窗明几净,亮堂堂的。

这一次,主人在家。雷大娘很感激地说:谢谢你们送来米。她说,政府帮助修起了新房,这么多好心人还送东西来,真是谢谢了。

“你们这么多好心人?”职业习惯的追问,久违的温暖再次弥漫心头。雷大娘说,灾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断有人送来米、送来油、送来钱,“都认不到,他们送来了也不留个姓名,也不留个电话,就只说自己是512当晚在这里留宿过的人员,就乐呵呵地走了”。

而我也搞懂了第一次回剪羊坪时的疑问:厨房里那一排暖水瓶和碗是大娘一家特意为路人准备的,从古尔沟到朴头乡这段路途中,只有这里是个歇脚处,善良的一家人为在此路过的人准备了免费“茶水”。

唏嘘不已,到了马尔康,我把在雷大娘一家的所见所闻告诉了时任阿坝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顺清,他也是跟我们一起当晚在雷大娘家停留过的“生死战友”。他说:“这不稀奇嘛!据我了解,州上很多部门的人都私下给大娘家送过粮食送过钱。人心都是肉长的,感恩,是相互的。”

是的,天灾无情人有情!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震后我们见识了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回味这种无法形容的温暖,心中常有无言感动。

如今,地震已过去十年了,地震灾区也得到了大发展,想必雷大娘一家也越过越好了吧。岁月已逝,温暖永存! (来源:四川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