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此青绿 绘就生态新画卷
2023-03-13 09:27:00 来源: 马鞍山日报

江岸美景大放异彩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农历二月的长江西岸(和县段),鸟儿放声歌唱,树木抽出了新芽,小草也从地里探出了头,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依然清晰地记得,去年7月,长江西岸浮沙圩湿地公园掀开神秘面纱时的情景。花海、草坪、池杉林、紫薇林等景观美不胜收,成为广大市民欣赏美景、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它宛如一颗耀眼的珍珠,与长江东岸隔江呼应,成为了八百里皖江上的亮丽风景。

在和县驷马新河入江口,江堤路外侧,便是著名的零点公园了。它是继浮沙圩湿地公园之后,和县境内的又一处湿地公园。于去年10月建成并开放的零点公园,北面紧邻南京驷马新河公园,东面即是长江。在《马鞍山长江西岸(和县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中,这里是长江西岸滨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起点,故名“零点公园”。

零点公园以皖江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修复为脉络,打造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皖江门户公园。走进公园,主广场上的“0点雕塑”很是引人注目,寓意零点公园启航皖江,生态保护于此而始。以点溯源,蜿蜒曲折的小道将皖江文化串珠成线,草坪、绿植装点其中,与江景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亲自参与长江西岸生态修复工作,如今,看着长江西岸(和县段)正在一步步实现美丽蝶变,该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技术室主任鲁思稳满心欢喜。

“长江西岸(和县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鲁思稳说,长江西岸(和县段)北起驷马新河口,南至太阳河口,全长约23公里。为守护一江碧水,此前,和县正式启动建设长江西岸(和县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工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攻坚行动,全力打造长江西岸23公里绿色景观带和“江北薛家洼”,建成长江生态新廊道,打造绿色转型新样板,绘就“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滨江新画卷。

据鲁思稳介绍,项目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并在修复过程中选取了耐湿易存活的水杉、池杉、乌桕等品种树木10万余株。以可持续、低影响、提高生物多样性为原则,整个修复工程按照“一脉、三核、四区、十景”的空间结构进行打造。依托长江滨江生态空间,连接多处生态湿地,建设滨江景观带,建造浮沙圩湿地公园、零点公园与城市视窗和州之心三大湿地公园。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浮沙圩示范区、原点示范区和驷马河口至海峡大道段的生态修复,下一步将启动和州之心、海峡大道至太阳河口的生态修复,将于2024年完成整个和县段长江沿线生态修复。”鲁思稳说道。

站在江堤上极目远眺,10万余株水杉、池杉、乌桕等树木仿佛江边的哨兵,默默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近年来,我市执“绿色生态”之笔,落“环境整改”之实,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强力开展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全力做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加快构建长江生态安全屏障。眼下,一幅大江奔流、惊涛拍岸、山水相接、岸绿景美的滨江廊道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 黄莹 通讯员 郑颖

山更绿了林更美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春回大地,当涂大青山绿意萌动。3月8日,在诗仙路西侧一处山体上,林相改造工地现场一派繁忙,挖土机正在整地开宕,工人们忙着栽下乌桕树苗。乌桕是一种色叶树种,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不下丹枫。乌桕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可以美化林相,对土壤的适应性也较强。

“此番林相改造,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增加植被的多样性,特别是彩叶植物的引进,形成以绿色为底色,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层林尽染景观效果,最终营造出春看花、秋赏叶的美景。”正在现场指挥作业的青山林场场长徐祖培告诉记者,今年计划改造林相300余亩,除乌桕外,还有无患子、木荷等树种,三年时间内,计划改造林相逾千亩。

十年不砍一棵树,山体绿起来。

走进大青山林区,满眼的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国外松、杉木为主。

“大青山已有整整10年没砍过一棵树,这得益于一场国有林场改革。”徐祖培说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的林场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以林养人,收入主要靠砍树卖树。2013年大青山成为旅游区后,县里对青山林场进行改革,不再砍树卖树,县财政每年实行托底。自此,150多名员工从砍伐工变身护林员,专门从事造林护林、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从砍伐工变身护林员,年近半百的曹明心里越来越亮堂。25年前,他退伍被分到林场工作,原以为成了一名绿色护卫者,没想到,砍了不少树。改革后,他每天到责任区巡山。除了巡山,还要参加季节性的造林、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防火演练等。“当了多年砍伐工,也不知砍了多少树,有生之年要多栽树、护好树。”曹明手抚一棵大树感慨地说。

2022年,以国有青山林场为依托的太白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21-2030年,分两期建设,近期2021-2025年,远期2026-2030年。其中,近期建设目标是:做好森林质量提升、山体美化等生态系统的保育恢复工作;建设森林公园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较强吸引力的景点。远期建设目标重点强化森林公园的形象建设,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完成各项旅游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森林公园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将太白省级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经营较成熟,具有一定规模特色和影响力的全国知名的森林公园。

三年改造千亩地,林相美起来。

森林覆盖率高了,森林质量怎么样?山绿了,林相美不美?这已成为当涂县打造“精致大青山”的重要课题。

大青山林区现有植被主要以马尾松、国外松、杉木为主,虽四季常青,但缺乏季节变化,不能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景观的观赏要求。另外,大面积的针叶林纯林存在结果不稳定性,易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而且也易受森林火灾的危害。再者,人工纯林内的植被类型层次结构单一,林下植被缺乏,难以招引更多品种的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栖息,造成整个森林群落生物品种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阔叶林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是针叶林纯林难以企及的。

据徐祖培介绍,此次林相改造范围主要是青山林场内原有的部分长势较弱的国外松纯林和针阔混交林。其中,改造的重点是诗仙路西侧分布的林分。

“林相改造是打造‘精致大青山’特色文旅品牌的需要。”当涂县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管委会主任俞翼说,去年以来,该县按照“微改造、精提升”原则,推进“精致大青山”建设。该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班,健全调度考核机制,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资金、用地、人才保障,创新市场运营机制,打响大青山“精致”二字特色文旅品牌。

记者 吴黎明

向山再见新绿向美持续而行

石子步道搭建的观景平台为人们展现了“源头防控、末端治理”相结合整改修复的最新成果,步道两侧1000棵乔木也迎着春风沙沙作响……经过了酸水处理、排土场削坡、边坡绿化等一系列修复后,小南山矿区展现出新面貌。

“小南山矿自2019年停产以来,露天采场因截排水系统不完善,汇集了大量的风化岩石淋溶水及雨水,形成了一个大的积水坑,经过长时间的富集效应,水体呈弱酸性。”小南山矿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现场负责人王杰说,整治中,在完成小南山削坡的前提下,还在每个台阶处修建了截排水沟,并对边坡进行覆土复绿,以此来避免水流下来形成酸水,“等于从源头改善水质”。

从源头入手的不仅小南山矿区,作为两河源头净流工程的洋河水系整治项目,从改善水质、岸线梳理调整、新建河道,到新建南家甸、高村湿地公园,整治工程以治水为中心,以水污染防治、改善水质为根本,通过清淤疏浚、水质提升及整治南家甸、高村湿地等综合整治措施,正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洋河为慈湖河上游水系,由镇区干流及其上游四条支流组成。过去因为干流水质较差,存在常年淤积堵塞的问题,南家甸湿地和高村湿地淤积严重、芦苇丛生,已基本丧失湿地的过流能力和净化功能。”洋河水系整治项目经理葛春阳介绍,此次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同步对与洋河水域相关的南家甸湿地和高村湿地进行整治。

“南家甸湿地已经完成了80%,目前正在进行地被栽种,预计3月底,灌木、草皮可以栽种完成,4月底对湿地公园路面进行铺装。预计到6月底,南家甸湿地公园和高村湿地公园将建成完工,洋河水系的干支流整治预计10月底完工。”葛春阳说,项目实施后,将明显提高洋河水系的行洪能力,重塑洋河自然水系面貌;通过湿地整治工程,开展清淤清障,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项目,打造洋河重点人文生态景观,更好推动向山地区成为长江支流源头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的建设目标。

自打响新时代“向山大会战”以来,向山地区EOD项目拉开了“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矿区生态修复、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格局,以往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道路被一一升级改造,老旧厂房修葺一新,处处展示出生态蝶变的美好图景。

如今,在市区通往向山镇的西部入口处,已很难再寻觅破败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植、层次分明的花园式景观,向山镇逐渐与主城区连为一体。进入西部入口,沿着新修建的向阳路一路向南,进入南山大道,破碎颠簸的盘山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舒适的沥青马路。行至凹山湖旁,一排排元宝枫、杜仲和山桐子将原本荒芜的山体环绕,分阶分层设计,让这片极具经济价值的生态林拥有了美的视觉体验。

据了解,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统筹实施十大工程,总投资101.2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43个项目。下一步,雨山区将加快项目的推进,加大融资的力度,推进打造向山地区“生态修复+”的项目理念,让废弃矿山治理修复工程变产品、变资源,实现生态反哺。

随着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百年矿区的“涅槃”之路还将继续。未来,向山地区还将通过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真正把向山地区打造成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早日把向山地区打造成“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体。

记者 张令琪 通讯员 毕琛 凌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