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无奇不有。每谈高考存在的弊端及改革,英语总会被理所当然地被推出来当“挡箭牌”。难道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生了“病”,竟然都是英语惹的祸?
前几日,有媒体称中高考改革方案已经落地,2016年英语正式退出高考。而就在5月17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第九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则表示,“全国执行高考新方案,不会在2016年,而是2017年。语文、数学在新高考里的份量加重,而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从“三年早知道”的原则看来,民间十几年来改革高考的呼喊自此似乎可以“尘埃落定”,学生与家长似乎可以松口气了。
不过,如此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从顾明远所透露的消息来看,英语“不再参加”高考并不代表不考,“而是由社会机构组织考试,学生高中三年可以考多次,成绩和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样分等级,全国都如此。”如此看似合理,因为其自信来源于完美的设想,“高考指挥棒,指挥的就是以后你想学什么,高考就考什么。所以新高考方案实行后,高中课程就必须有选修和必修课改革。以后要考什么,高中就侧重学什么。”
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恐怕未必。但是,假如有人在英语成绩的使用上稍作规定,英语恐怕最终 “还得考”。事实上,这样的设想至少不能回避两个问题。一是要看官方的政策方案怎么说;二是官方的改革方案执行后是否可行有效。稍有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任何解决问题的政策,设计往往只是第一步。再怎么“顶层”、“ 科学”的政策计划,最终都是要付诸执行过程。后者才是检验某一政策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
而在教育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教育政策在执行之时往往频遇“尴尬”——说得好,行不通,下不去,搞不成。因此,从某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长期谙熟的政策执行“智慧” 来看,即使政策规定英语“不参加”高考,也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在落实政策环节想出相应“对策”。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素质教育的理念会遭遇“发文如山”,“口号震天”,却仍在 “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为什么会出现教育部一再明文强调给中小学生“减负”,最终却“越减越重”?根源就在于某些机构不以人为本,不愿意放弃教育中的相关性利益,不执行政策,更不愿意改革。
高考关切亿万考生的命运与前途,作出任何改变与调整时都必须要慎之又慎。改革英语考试只不过是高考改革中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要去深究考不考英语的问题,而是要深思如何让“玄之又玄”的高考变成一项尽可能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解答“钱学森之问”铺平道路。(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