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报道,中南大学机电学院研三学生姜东身疑因论文答辩未过自杀,其死前在网上留下五千字的遗书,称因论文答辩遭导师为难无法通过,选择自杀。而其导师则称是按规章制度来,否认刻意为难姜东身。那么,在这场悲剧里,到底是谁为难了谁?
在事情真相公布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随意评论和批判的权利,这是对死者及其导师最起码的尊重。但是这样的惨剧发生在热情如火的毕业季,如同是用生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毕业答辩对于寒窗苦读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不能武断的说它是学生几年努力的唯一凭证,但至少在目前的学位体制下,它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进而影响到将来的就业。每个毕业生都希望自己的答辩顺利通过,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在将这个愿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因各种原因,会遇到一些可能自己都无法预料到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学术研究浮躁之风也应运而生。出于功利的目的,不少人抄袭他人的文章、伪造数据、讨好导师,企图通过这样的捷径来不劳而获。这样的行为能理解,但是却不能姑息。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越需要真正的做学问的精神。我们需要放下对未来的焦躁和彷徨,将自己的心隔绝在浮华之外,真正地停下来好好钻研,我相信,不管外界怎样变换,真正的学问是永远不会辜负认真对待它的人的。
同时,在这场由答辩引发的悲剧中,导师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作为学者,就应该有作为学者的风范。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导师的严厉,毕竟这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所谓的“严师出高徒”也并非一句空话。但是,作为长者,需要尽量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耐心加以指导和帮助。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通过调查,搞清真相,引以为教训,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悲剧。
生命是一次不可逆的旅行,而毕业答辩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站点,不管在这个节点上是谁为难了谁,我们都不应该为难自己,为难这难得的一次生的机会。( 邓梅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