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国家卫计委等三部门公布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名单,武汉等66个城市入选,将即刻投入公立医院改革工作。
在此之前,对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呼声从未消减。在城市,大医院的专家号“一号难求”,随之引发紧张的“医患关系”绷紧了社会的神经;在乡镇,优秀的医疗资源无法下沉,突如其来的疾病花费往往牵扯着一个家庭数年的花销。公众对此的不满由来已久,公立医院既是为公而立,为何动辄让患者感叹“看病难”和“看病贵”?
公立医院饱受诟病的“看病贵”,实际源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药补医”机制。在这样的机制里,医院同时经营药房,医生给患者开的药直接关系到医生得到的提成,因此才会产生部分医生多开药、开贵药的不良现象。“以药补医”的政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家财力不足、对公立医院补助有限的情况下制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它对于保障公立医院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再回首看这项制度,会发现它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一来,经营药房的收入构成医院总收入的重要部分,医院既开药,又卖药,本身并不利于药品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来,从字面来看,“以药补医”本身便有拿药品经营收入来补贴医院收入的意思,有了这“经营”二字,又如何破除“逐利机制”对医德医风的影响?
医疗改革是一项层层推进的事业,当我们逐步适应医疗保险的减免和报销之后,更重要的是破除医院中的逐利机制。五十年代时,迫于国情,我国曾鼓励公立医院开展自主经营,但这不能改变公立医院的事业性质,医疗卫生既然作为关系到社会民众切身生活的事业,那便永远不能以“逐利”为根本目标。另一方面,优秀的医疗资源应当下沉到各个社区和乡镇,百姓有病动辄就要到大医院看,百姓抱怨“看病难”,并不能一味指责百姓的“小题大做”,要去社区医院里的人才和设备资源里找答案。
新的公立医院改革《通知》明确提出开创分级医疗、废除“以药补医”,实际是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制度努力,从废除“以药补医”开始,公立医院的改革正在着手破除逐利机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国情曾要求医院尽量自力更生,但当我们的条件好了,医院总还是要回归到服务社会的轨道上来,破除逐利机制,回归服务角色,才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最终归宿。(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