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浦东新区原区委常委、副区长卫明离职;7月9日,浦东新区原副区长丁磊离职;今天,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陈凯的名字从官网上消失……近半年来,上海已至少有3名厅局级官员辞职。据悉,离职的3人中,1人赴海外留学深造,2人赴外企或民企任职。(7月27日中青在线)
“厅官离职”的话题,本就足够吸引舆论眼球,而半年之内可谓扎堆出现在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并刷新到“副部级”官员辞职的行政级别上限,多方因素叠加,让话题再次成为风口浪尖的聚焦点。这些声音中,或赞赏有加,或冷嘲热讽;或满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疑惑,或饱含“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担忧。其实,笔者窃以为,不管厅官从哪来,要去哪,只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就足矣。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公务员管理体制的“大变革”。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不管是简政放权还是从严治党,不管是公务员聘用机制还是养老金并轨运行,不管是公车制度改革还是“四风”问题持续整治,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健全,为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感受到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选择的“大变迁”。近几年,“公务员热”持续降温,连报道中企业工作经验丰富、从政角色位高权重的厅局级、副部级官员都会辞职,更加说明公务员过度“妖魔化”的职业形象逐渐淡化,传说中迷人的“金饭碗”、“茶杯报纸过一天”的恬淡、不菲的“灰色收入”早就是黄粱一梦,“围城”内外的人在抉择时也变得更加的理性和谨慎。
最后,我们体会到的是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大时代”。嗅觉敏锐、眼光高远的“厅官们”早已洞悉到深化改革释放出的巨大市场空间,他们更深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序幕已经悄然拉开,既能享受创造财富的过程,又能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何乐而不为?纵观全局,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的从善之举更加坚定了他们离职创业的信心。(笃行志)
作者: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