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再次上演真实版扶与不扶 ,一老人骑车跌倒,几个路人在为扶与不扶而纠结的短短几分钟里,眼睁睁看着老人在水中苦苦挣扎,最终被淹死,此事件再次把扶与不扶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放开手脚去扶一把?因为网传不少因为扶一把而被冤枉、被讹诈的往事,这让很多人长了“记性”,尤其是南京的徐老太的表现以及南京法官的那句“名言”: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人们指望道德“死”了还有法律可以帮助讨回一个公道,似乎这最后一道屏障也让人感觉不可靠,其实,法律看起来“无情”,没有满足大家的“非理性”愿望,但法律自有原则,法律注重的是证据,没有证据这个前提,去扶一把摔倒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孕妇,确实包含被讹诈的风险。
不过,扶与不扶也有很多正面的新闻,其中一句“我有医保你走吧”,感动了无数网友,这就是当事人王大爷,当年60岁,是名保安,每月工资1700元左右,根本没有医保。“当时这么说,就是为了给撞我的小伙子解解围,我也没啥大事儿”。被讹又被“平反”的事也有,2015年8月22日,四川达州,3名曾在2013年因扶老人被讹诈为“撞倒”的孩子获得5000元奖励。在公安分局办公室,3名扶人的小孩和两名办案警察分别获得了由民间基金提供的“好人”奖励现金。此事引起全国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当年春晚以此事为原型创作了小品《扶不扶》。
现实中,被扶的人不全都是王大爷,被讹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得到了“平反”,小品《扶不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尤其被扶的是“高危人群”,不少人的态度是唯恐避之不及。当然,不去扶一把,良心上过不去,去扶了,又怕被讹诈,选择上前扶一把,还是直接走开,确实让人纠结。看来,扶与不扶不是一个可以临场才去做决定的选择题,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让我们纠结;扶与不扶不是一个单纯的体力活,它还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有救人的相关常识;扶与不扶不是简单的助人为乐,光凭一颗善良的心还不够,还要有相关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应保护好自己,避免流了汗还要流泪,出了力还要出钱,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留意一些救人的基本常识和相关法律知识,遇到应急突发情况,可以及时救自己,也可以放开手脚的帮助他人。(黄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