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测试缘何成“不可承受之重”?
2015-11-06 10:33:38 来源:汉网

近日,南京大学大三男生黄某1000米体测时突然倒地抽搐,经抢救无效死亡,引发网友无限唏嘘。其实,体测猝死事件每年都在发生。一次悲剧的发生或许是意外,但类似悲剧接二连三发生,让人不禁要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体测猝死悲剧一再发生,并不能简单怪罪学生体质太弱。事实上,近年来,全国每年都有大学生体测跑步猝死的事情发生,不断有年轻的生命因跑步而早逝。舆论的焦点,除了表达对年轻生命早逝的惋惜外,也不出所料的集中于当前大学生体质太弱等问题。孱弱的体质,似乎成了跑道上赛场上一个个引而不发的炸弹。

然而,高校学生体质测试长跑猝死属于运动性猝死,客观地说,作为体育活动中的一种意外事故,运动性猝死有多方面原因,并不能简单怪罪学生体质太弱。事实上,体测猝死频发,大学生体能测试责无旁贷。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初衷虽好,但却变了味,成了部分学生不能承受之重。大学四年是人一生中机体能力水平的黄金期,但为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20多年来却一直在下降?这是因为大学基本是放养教育,很多学生平时不锻炼,体质堪忧。

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1000m跑(男)和800m跑(女)从选测项目变为了必测项目。还将体测成绩变成了一条硬性标准,体测不达标,就拿不到大学毕业证。如此一来,本是鼓励大学生锻炼身体的体质测试不仅项目多、标准严,更和毕业挂上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平时缺乏锻炼的学生而言,体测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在教育管理部门看来,这次体测新标准并不是为了考学生,而是一个风向标,在其反推力让学生加强锻炼,使体育将来在学生教育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但这种以毕业证绑架体测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走入了歧途。体测和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于是乎,各种造假、替考、行贿受贿、暗箱操作等现象层出不穷。体质测试不仅对学生是项挑战,对于学校来说也是压力山大,依照教育部的规定,学校的体质测试数据与校长的评优挂钩。如此一来,不管是学生,还是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体质测试,更没有认识到体质测试的目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质下降状况更严重,遇到“动真格”的测试时,更容易发生意外。

高校体检体测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又欠缺现场急救能力,更加剧了学生猝死风险。体测与毕业挂钩,看上去是表明了国家管理部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态度和决心,但在长跑猝死频发的背景下,国家却并未出台或要求高校出台风险防范机制。而当意外发生时,能为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的体育教师与工作人员却寥寥无几。所以,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改变强迫学生的一刀切办法。

学生顾不上体育锻炼,体质下降的原因在哪里?答案其实很明显,在以高考制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中国教育体制下多年重文轻武,各级学校出于各种顾虑不积极推动体育运动开展,学校体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想要提高体质,需要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像体质测试这样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想养成锻炼习惯不仅要从小重视,而且要提供必要的健身场地,而我们的教育经费中,有多少可以为贫困地区的中学建设标准的400米跑道呢?倘若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系统的体育教育了。(方红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