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视和拯救几近消失的民俗文化
2016-05-13 09:03:05 来源:汉网

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近日上映。公映之前,已经有众多导演、影评人加持,网上舆论一片好评。但在《美国队长3》的票房强势碾压之下,全场独我一人观影的体验也一如所料。(5月12日 深圳商报)

唢呐声起,响彻乡野。在很多地方的农村有这样一种说法:七寸唢呐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它,闷声闷气蛮难受。在那里,无论是红事、白事、喜庆还是祭祀,都离不开唢呐。遇上喜事,就把调子吹得热烈奔放;遇上白事,就吹奏出哀怨的曲调,唢呐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民间特色乐器。

不过,那已经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现在,作为曾经在红白喜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乐器和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传统艺人的老去、现代乐器和新媒体艺术的不断普及、从国家到地方对婚丧简办的提倡等原因,如今的农村,唢呐声正在逐渐地消失。或许有一天,唢呐曲《百鸟朝凤》会渐成绝响,乡间村湾、街坊巷陌再无回音。

世易时移,非人力可为。尽管在事实上,这种取代可能是社会进步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种传统文化的衰落总让人多少觉得有些不安。唢呐的淘汰从根本上源于大众的选择,只是传统的匠艺化作一纸冷冰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有太多的遗憾;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书页上的记载蕴含了无尽的惋惜。

其实,静心想一想,若谈起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又何止是唢呐一个。同样没能登上大雅之堂、原来只是游串表演于乡村一线锣鼓、花鼓、秧歌、楚剧等等也同样面临相似的市场缺失、后继无人等尴尬处境,同样游离于生于灭的边缘,与时代发展的快速而言,同样稍显滞后。真可谓是此一处风雨如晦,彼一方前路茫茫。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伟大创造或传承,那些已经处于生存边缘的传统民俗文化也曾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辉,若就此任其自生自灭或只是由那些寥寥无几的爱好者略显无力的奔波拯救,若有一天他们真的消失绝迹,着实有些惋惜。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在人才培养、需求市场的寻求和对接方面有所作为,让传统民俗文化扎根基层、绿树常青。(霍计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