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必修课”体现学校对学生的深沉关怀
2016-12-15 09:57:58 来源:汉网

2016年12月13日,四川成都,随着课间铃声一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们便来到了学校农场边,这次他们的课程不是测量而是种田。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该校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挣学分。(新华网,12月14日)

犁地、割草、种幼苗、浇水,这样的场景在农村随处可见。随着城镇化和生产机械化的不断加快,高楼大厦逐渐取代农村的田间地头,孩子们从“山娃娃”摇身一变成为“城娃娃”,他们幸运地得到了更优越的生活,接受了更系统的教育,同时却失去了“田娃娃”的乐趣。俗话说,“树不能断根,人不能忘本”,语文课本的第一课仍然是《锄禾》,可是,又有哪个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呢?城镇化的日新月异,不代表我们要忽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否则就是数典忘祖。因此,身份的变化不能代替品性的传承,城市的生活不能成为不知、不懂、不会种田的借口。“吃水不能忘挖井人,吃粮不忘种田人”,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品性,这一课题永远不会过时。

四川绵城学院自2006年起便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在农场里修满40个学时、总计两个学分的劳动课,才能毕业。硬性规定的背后,是学校塑造孩子们“认祖归宗”的良苦用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才能让孩子们对现在的生活倍加珍惜。动动手、迈开腿,既能让孩子们不被学分所累,又可以使孩子们真正体验生活的乐趣,而校方收获的便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社会收获的便是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可谓一举多得。当然,作为学校,也必须深入思考,如何真正还原农民种田的艰辛,让每位学生融入到体验农民艰辛的意境当中,不让种田沦为形式主义,又该如何推陈出新,开展更多“种田”的教育方式,让实践课程体现实效性和多样性。

校园农场的开展,不仅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更是学校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在社会发展层面它是尊重传统,而在学校教育方面它恰恰是革故鼎新。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必须多形式、多手段为社会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应坚信,学校的勇于尝试、真切关怀定会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最大源泉。(灵眸浅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