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承诺7个工作日就能办理的房产证却被拖了55天,明明应该及时告知公众的事情,却故意刁难、推诿拖沓、态度粗暴……近年来,从严治党越来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纷纷点赞。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少数基层干部的“慢作为”病症却依然存在。(12月21日 人民网)
历时55天,跑了9次,历经各种“磨难”, 有关部门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予办理。甘肃临泽县退休王教师办理房产证的经历,一定终生难忘。此事并非个例,现实中,诸如此类的烦心事、闹心事、气人事,比比皆是,只是没有被报道披露出来罢了。 “慢作为”、“不作为”,说白了,就是一种隐形腐败。
腐败不只是官员滥用职权,还包括掌握公权力的人为捞取不义之财而滥用职权的行为,体现在不尽职、不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思想颓废、麻木不仁等,这些腐败现象常被人们忽略,它无疑于一个个分布广泛的毒瘤,随时侵蚀着党和政府的肌体。
本应履行的职责,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有关规定能及时解决而不及时解决;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等五花八门、各种各样有意设障为难群众正常办事的小腐败,无处不在,就连算不上行政部门最基层的行政村大大小小的“村官”,“吃、拿、卡、要”也是泛滥成灾,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故意刁难、推诿拖沓、态度粗暴……早已见惯不鲜。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规定执行后,尽管基层各部门权力任性有所收敛,但变着花样的隐性“慢作为、不作为”仍大有市场,一些地方,群众外出打工开证明,娃娃出生上户口、身份证信息更正……都要经过层层“关口”盘剥,哪一“关”不通融、不给好处、不把嘴喂舒服,休想将办成事情,弄得群众苦不堪言,不敢怒也不敢言。
这些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慢作为”、“不作为”,最寒群众心,也最伤公信力。为啥还能长期存在? 简单把脉,病根一目了然:一方面查处力度太轻,“警告、通报”等处理,不过是隔靴搔痒,即没 “伤筋”也没“动骨”,对于腐败成性的“七品”、“八品”、“九品”,甚至“无品”们来说,无法起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政风行风监督徒有虚名,不少意见箱、政风监督电话等沦为僵尸摆设,即使有民众反映,要么无人回应,要么东拉西扯,一句话,忽悠没商量,最终回到诉求原点,问题没得到解决不说,诉求者还常常遭到变本加厉的报复;最核心的是监管检查考核走过场,“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甚至与当事单位一个鼻孔出气,携手“坑人”敛财。
基层行政的“慢作为”,影响干群关系,破坏政府形象,是沉疴顽痼,到了非下猛药治疗的时候了。如何对症下药?除了专家给出的“加强基层干部或工作人员的政治规矩与职责要求,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让社会大众,尤其是相关利益公民和办事单位参与进来”的解决思路外,监管部门对其严查重处,显得更为关键: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轻则降职、撤职,重则直接开除公职,情节严重,给当事人造成难以挽回严重后果或负面影响恶劣,需承担法律责任;同时,还要让监管单位难辞其咎,对“慢作为、假作为”的监管部门层层追责、穷追猛打,让那些隐藏在背后的保护伞、和稀泥的相关领导、责任人,脱不了干系。总而言之,医治行政“慢作为”“不作为”综合症,需监管发力,更要监管“快作为、真作为”。(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