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荒,折射出旧人才观的“荒谬”
2017-04-19 14:01:02 来源:汉网

高水平技术工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但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告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不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也制约了广大工人收入水平的切实提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2017年4月18 日《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据统计,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由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与发达国家的60%-80%的水平相差甚远;企业产品的合格率仅为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占到GDP的2%。同时,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一名美国工人创造的财富相当于13个中国工人创造的财富。

近年来,为破解“技工荒”,不少企业和地方都以重奖和高薪的方式,来吸引和激励技工人才。但事实上,即使开出高薪和进行重奖也很难招到高技能人才。曾有报道,江苏某企业为招一名高级电焊工,开出了年薪20万元的天价也未能如愿。但就是在国内技术工人万金难求的情况下,却有不少有技术的蓝领纷纷到国外“打洋工”。据报道,山东省济南市孝里镇已有1000多人获得了在澳大利亚工作签证,工种涵盖电焊、水电、安装等。其实,中国技工并非仅在澳大利亚一国“走俏”,在加拿大、新西兰,甚至德国等都越来越受欢迎。

 为什么中国技工会舍近求远?除了经济收益高这个重要原因外,就是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作的工人,其社会地位并不低人一等。尤其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重体力劳动者工资高是“国际惯例”,而且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比如“水电工”这个词,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一个很有含金量的代名词。国内“技工万元难求”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体现的“技工荒”,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直以来教育培养模式的弊端,是整个社会对人才评价体系的偏差。

在我国,长期以来,读好大学、获得一个好的文凭是最为普遍的教育观念,学历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可谓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杆。大学生等同于人才、大学生等同于体面工作的印象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工人则成为“双手油污、浑身汗臭”的代名词。在“坐办公室好过站工作台,当白领强过当蓝领”的观念驱使下,人们对上技校、学一门技术嗤之以鼻,也就出现了近年来无论大学生就业如何“难”,仍有超过98%的受访者更倾向于大学本科教育,只有为数极少的农村贫困家庭才愿意报考技工学校。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人才观的偏差,造成技能人才政治地位偏低、社会认同感不强,使得技工人才的职业发展渠道比较单一,上升空间和成长模式过于狭窄。无论月薪多少,在现行社会体制下,技工的出路几乎永远被定格在车间第一线,繁忙的工作和无休止的加班,都会伴随技工职业的一生。然而,对于拥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就不一样,除了文凭本身被社会认同,职业选择更宽泛之外,上升的渠道更多。于是,一个月薪不到4000元的公务员岗位能吸引数百甚至上千大学生的争抢,而工资上万元的技工却无人问津。

中科院院士、南方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技工人才是技术创新、企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理应得到企业、社会以及公众的认同。我国要确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社会各阶层必须改变陈旧的人才观,树立起“蓝领也是人才”的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良好氛围。在这方面,在提高技工人才收入水平的同时,最为重要的就是破解技工人才发展渠道狭隘的瓶颈,尽快建立起适应青年技工成长、进步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在社会公众内心的认同感,让他们感受到当一名技术工人并不比大学生差,使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技术工人不仅成为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都能锋利“双丰收”。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和“技工荒”问题。(朱海滔)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