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令“禁而不止”的尴尬应反思
2017-11-09 13:40:35 来源:汉网

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已有两年多,数据显示,北京市有1245家单位被行政处罚,共计罚款300余万元。(11月8日 中国新闻网)

公共场所禁烟,是个老大难问题,在我国很多城市,对于公共场所吸烟曾下过很多禁令,但效果乏善可陈,一些地方实行一段时间后就偃旗息鼓,最后不了了之,这也使公共场所吸烟行为屡禁不止。2015年6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出台史上“最严禁烟令”,曾一度让其他城市充满了期待。

之所以称为史上“最严禁烟令”,有人总结称,只要是北京“带顶带盖”的室内场所将全面禁烟。因为根据《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此外,条例还规定,个人违反规定,可以处50元罚款;拒不改正的,处200元罚款。

“最严禁烟令”并非没有效果。据介绍,自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29个月,北京市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共责令整改不合格单位15532户次,有1245家单位被行政处罚,共计罚款342.36万元。共处罚违法吸烟个人5243人,罚款27.145万元。

话又说回来,北京市常住人口2171万人,在29个月里共处罚5243人,也就是说大概每天才6个人受到处罚,对于禁烟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我们很难给出肯定的评价。面对禁烟仍然普遍存在的眼见为实的仍然“禁而不止”的尴尬,我们应该有所反思。

“防治”二手烟义务观缺失。目前,我国烟民人数众多,被动吸烟的人数更是令人咋舌。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黄洁夫表示,我国有3.5亿人吸烟,有7.4亿人是被动吸烟者。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目前烟民普遍坚持吸烟是自己的权利,却无视“防治”二手烟的义务。我们在加强宣传的同时需要进一步的立法规范,重点强化烟民的义务观念。

“社交技能”土壤深厚。将抽烟、喝酒等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加以练习,在职场似乎并不鲜见。对此,有说法将这些技能称为“灰色技能”。对于“灰色技能”受推崇,希望它能给人际交往和职场表现加分,虽看似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传统”,实际上是非常肤浅的。一味迎合并认为对方需要自己做出“灰色”表现的人,更应该意识到,只有正面提出自己的需要,在应当拒绝时毫不犹豫地拒绝,才能真正赢得尊重。

领导守法是关键。对于禁烟陷入困局的现状,目前舆论关注点放在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上,执法主体不明确等问题成为热议焦点。问题在于,你的领导在那里吸烟,你敢站出来劝阻甚至是举报吗?领导“有禁不止”,他人自然可以仿效。如果中国的VIP——官员和经理们——都做守法公民,严格约束自己不在公共场合吸烟,公共场合禁烟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考虑到中国的官场文化和社会氛围,禁烟考虑VIP示范效应问题,以此带动公共场所真正的禁烟,或许能够走出一条“自上而下”的禁烟之路。(霍计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