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式”扶贫当及时“刹车”
2018-08-06 16:12:12 来源:汉网

在一些地方,为了完成扶贫任务,凸显指标成效,力求扶贫考核排上好名次,要求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周末划片包干到贫困户家里帮扶,打扫卫生,送慰问品,是常规“动作”。这些贫困户并非瘫痪在床,而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待脱贫者。(求是网2018年8月1日)

这种保姆式的帮扶只会让贫困户逐渐产生惰性,逐渐滋生不劳而获的念头,甚至让他们认为“贫苦户”这个光环挺好的,都不想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了。使得贫困户的“志”气低落,加之没有什么专业技能,长此以往,扶贫工作将进入恶性循环。扶贫不仅要扶“智”,更要扶“志”。

扶贫者要先扶“心”,做“心”正之人,让贫困户做到“我要脱贫”。“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所谓扶贫,关键在一个“扶”字,只是暂时性的帮扶,并非永久性。要让贫困户明白最终的路还是要他自己来走,首先让其心态必须摆正,就像老师辅导一个学生的学习,老师的作用只是帮助学生让学生自己慢慢学会学习,最终学生还是要学会该学会的一切,懂得该懂得的一切。所以,不能做保姆式的扶贫干部。同时贫困户也不能有依赖心理,不能什么事都依靠扶贫干部,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我们可以让贫困户多了解扶贫的相关政策,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可以享受哪些国家政策,让其对自己有个相对合理的定位。让贫苦户树立基本的人生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自然就会付诸行动。让贫苦户从内心发出“我要脱贫”的强大声音,这样扶贫工作才能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扶贫者要扶“技”,做有“能”之人,让贫苦户明白“我能脱贫”。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贫困户致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多数贫困户致贫原因无外乎是地理位置偏僻,自身无任何生存技能,或者身患残疾等等。我们要根据贫困户的地理位置特点和自身特长,对贫困户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并非地理位置偏僻就不能脱贫,适当从事生态养殖或种植业,然后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进行宣传,很多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哪怕是身有残疾也能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比如盲人也可以从事中医按摩、广播主持人甚至心理咨询师等工作。只要人“心”不残都可以成为有“能”之人,解决问题方法永远比问题本身多,贫困户有了一技之长之后,自信心必然也可以增强。生命由内往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甚至能够创造很多的奇迹。

扶贫要扶“情”,做有“爱”之人,让贫苦户感到“有幸脱贫”。很多贫困户都是孤儿或者内心比较封闭,因为贫困和他交往的人不多。每个人都会有对亲戚、朋友的渴望,贫苦户当然也不会例外。我们扶贫干部要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朋友一样,隔三差五的聊聊天、谈谈心,多了解贫困户的心理动向。要把贫苦户当做自己的亲戚一样,时常串串门,让他们感受到一股亲人般的温暖。世界从来不缺乏爱,缺的是传递爱心的人,我们要把党和国家对贫苦户的这份关怀和爱心传递到他们的心中。只有他们心中感受到了这份关怀和爱,他们才会觉得被这个社会所认同,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脱贫不能只看冰冷的数据,走进他们的内心,对其进行必要心理关怀和关爱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只让他们在物质上脱贫,更要让他们在精神上也要脱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我们只有认准了“靶心”,把握住了重点,用对了“力”,扶贫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当下正是扶贫攻坚克难的决胜时期,让我们共同发力,让贫困户从内而外的全面脱贫。(杨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