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2018大河对话”在汉举行,来自全球19个大河流域的150余名国内外嘉宾,相聚武汉,探讨文明和发展话题。
大河对话,也是文明对话。这19个大河流域所在国家或地区,既有文明古国也有工业先发国家,既有“旧世界”也有“新大陆”,既有发达国家也有新兴国家、贫穷地区,从发展和治理角度看,既有南南问题,也有南北问题。19条大河,集中呈现了人类文明历史、全球化、现代化、均衡发展等重大问题,这样的对话,无疑极具价值,是文明的一次交流与互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母亲河,大河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大河孕育了文明,尤其是在长达几千年的农业时代,河流如同母亲的乳汁为人类提供滋养。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坐落在大河周边。人们赖河流而生,逐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大河文明。黄河边上庄严的兵马俑、多瑙河畔林立的教堂、尼罗河边高耸的金字塔……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静静地诉说着五彩斑斓的人类文明。
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开始相遇,其中既有文明交流佳话,也不乏激烈碰撞。某种意义上说,海洋文明崛起成为第一轮全球化的主角,对原材料、金银、劳动力、市场的开掘与争夺,将许多地区和文明强行拉入全球化、整合进世界产业体系,这个过程并不平和,充满了暴风骤雨。
由此衍生出各种世界观、文明观,比如文明冲突论,比如世界是平的。这些论断,有的是放大了不同文明间的差别与碰撞,认为文明存在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有优劣之分;有的则是消灭文明差异,让世界变平。
事实上,参差多态是自然的常态、幸福的本源,也应是文明的常态。文明之间既不应有高低优劣之分,也不应整齐划一,唯某个文明独尊。在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上,中国的茶叶、丝绸通过长长的驼队运送到中东,中东的天文、医药则在商人的口口相传中传到中国,两个古老的文明相互欣赏和学习,留下一段佳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美其美,方能美美与共,这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智慧。
与海洋文明相比,大河文明是淡水文明,是通江连海的文明。一条大河通常会流经多个国家,就像上下游国家之间的命运天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球化下,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大河文明交流之道,无疑是全球化下国家间应有的相处之道;大河文明发展之道,有可能为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开出新境界、新局面。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和长江文明的重要传承地,武汉连续举办“2016大河对话”“2018大河对话”论坛,填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论坛的空白,开辟了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路径。不仅如此,作为长江流域的代表性城市,武汉和沿江城市一起,共抓长江大保护,为大河文明治理提供了借鉴,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大河作为淡水,不但承担着通道功能,也有文化功能、养育功能等丰富功能 。大河间的对话,理当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让世界丰富多彩。
编辑: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