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里汉江行"十周年 回望汉江流域志愿者群体的交流和发展
2017-05-13 17:48:00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摘要]2017年是慈善义工组织的“三千里汉江行”活动十周年,有必要对汉江流域志愿者群体产生、融合、发展的历程作回顾和总结。

 

      2006年以来,汉江流域的汉中、安康、十堰、南阳、襄阳、荆门、仙桃、武汉等地的志愿者形成了深入的交流关系,合作成效斐然。各地志愿者的交流合作有两条线,一条以文保志愿者为主,核心团队是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旬阳汉江航运博物馆、南阳文保志愿者和汉网“人文武汉”团队;另一条以慈善义工团体为主,包括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和各地义工联等。2008年以后两条线走向融合。2017年是慈善义工组织的“三千里汉江行”活动十周年,有必要对汉江流域志愿者群体产生、融合、发展的历程作简单回顾和总结。

 

第一条线,将各地志愿者联络在一起的是汉江文化。旬阳、襄阳、武汉都有志愿者长期对汉江航运、会馆、商业史等进行研究。2006年初,拾穗者与旬阳志愿者刘贵棠等结识,以后双方交流不断,一起联络、走访了汉江沿线很多县市的文保志愿者和文史工作者。汉江航运博物馆的建设,汉江会馆研究,南水北调移民考察,都凝聚了旬阳志愿者和拾穗者的共同努力。2017年两方合作编纂的有关汉江航运史的专书《远去的帆影》即将出版。2015年汉江航运博物馆与拾穂者等合作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人文武汉志愿者、拾穗者分别向汉江航运博物馆和武汉荆楚金石博物馆捐赠了文物。人文武汉多次组织大型团队访问老河口、襄阳、南漳、汉中等地,学者张笃勤先生曾在陕西理工大学作讲座。南阳志愿者涂月超等和旬阳、襄阳、武汉等地志愿者不仅频繁互访,还就南漳南召古山寨研究组织联合考察。

 

第二条线义工团体的交流,同样可以追溯到2006年初,到2007年“三千里汉江行”活动达到高潮,以后各地交流合作日益深化。2006 年初,武汉一位志愿者造访丹江口龙山镇,与汉网教育版发起为农民学者王朝印老人办农家书屋募集图书的活动,两地互动日渐活跃。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发起人张俊杰老先生当时也在建农家书屋,与武汉志愿者建立了联系。是年夏到次年年初武汉多位志愿者到十堰地区助学,十堰成立了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协会。十堰秦楚网组织到龙山镇助学,直接影响了丹江口市中国水都爱心团的建立。十堰志愿者还曾和西安志愿者合作,为救助商洛商南县白血病患儿“小义宝”募捐。钟祥义工联、仙桃义工于2007年2月、7月分别成立。此时汉江上下公益组织交流的基本架构已经具备。

 

  2007年6月,十堰志愿者在龙山镇。前排中为农民学者王朝印。
 

2007年7月,由东湖社区湖北爱心社和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发起,十堰、竹山、丹江口、钟祥、荆门、随州、仙桃、武汉等17个县市的公益团体和志愿者联合组织了“三千里汉江行”志愿者联谊和社会调查活动,活动主题是“关注南水北调水源地,宣传秦巴山区科教扶贫”。仙桃义工发起人汪新才骑摩托车从仙桃到汉中,再从汉江源与汉中志愿者周一波等回到武汉,沿路考察、交流,在汉江源、钟祥大柴湖等地资助学生,在十堰、钟祥、武汉召开多地义工交流会。骑行结束时,志愿者将在汉江源和丹江口水库取的水注入汉阳南岸嘴江汉合流处,寓意“饮水思源”,关注汉江上游和南水北调。这次活动前后历时20天,参加者约400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央和地方媒体近20次报道。

 

2007年7月,“三千里汉江行”丹江口站,汪新才在丹江口大坝下取水。

 

    “三千里汉江行”是陕南和湖北公益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年各地义工跨地区交流还很少,这次活动后交流开会成为常态。活动预设了关注南水北调移民文化的主题,提示了汉中、安康和明清湖广移民的渊源,也为未来慈善义工转向关注历史文化、促成公益跨界结合打下了伏笔。

 

“三千里汉江行”结束以来,各地义工的项目合作非常之多,和河南南阳义工也建立了联系。南郑协税镇、丹江口龙山镇、钟祥大柴湖、仙桃杨林尾镇成为各地志愿者频繁造访的著名乡镇公益基地。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和仙桃义工带头的摩托车友先后成为龙山镇助学的主力。武汉高校、潜江江汉油田“心连心”社团等向仙桃、钟祥、丹江口、汉中捐赠衣物数万件。2013年经汉中籍志愿者联系“爱加倍”基金会,仙桃一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到西安西京医院检查。2010年底武汉美容化妆品网创办人余涛(钟祥人)到汉中实施“快乐帮”助学计划,至今资助汉中及甘肃康县、新疆伊犁学生500余人,金额30余万元。2014年南阳义工联两次访问大柴湖,建立了“乡音书屋”,为移民老乡送去连场豫剧演出。

 

  2010年4月,汉中志愿者在武汉参加第一届中国乡村图书馆建设与阅读推广研讨会。
 

十年来,汉江上下许多做法向其他地方传递。受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和王朝印老人影响,钟祥义工联在本市两个乡镇建立了农家书屋。农家书屋的建设在陕、鄂两省都获得政府大力推广。乡镇爱心超市的建设,从南郑、仙桃推广到汉中各县和丹江口。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探索的结对助学模式,不仅推广到了汉中各县,也推广到了甘肃康县和新疆。

 

汉江流域慈善义工的跨省结合是偶然的,但也有多方面的基础。首先,多地义工所从事的公益项目类多元而类似,带头人都同时关注慈善与文化遗产。第二个因素是三省义工有“秦巴山区”这个共同家园。此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是一个推动交流的纽带。陕南是汉江的水源地,南阳、十堰是库区、移民区,钟祥大柴湖是全国最大的水利移民安置区,居民来自南阳淅川,关心移民民生、宣传库区和移民的奉献是多地义工共同关注的话题。

 

经过11年的交流融合,汉江各地的慈善义工初步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公益发展理念。大家普遍重视公益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提倡“物质救助和智力扶持相结合”,倡导大公益思维,重视社会协作,将乡土文化的发掘推广和慈善公益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的交流始于2008年。以往在许多人的认识里,公益和慈善捐赠基本是一个概念,文化公益并不被认为是公益,文保志愿者团体和慈善义工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认同,完全没有往来。2008年到2010年,拾穗者考察汉江途中,经跨界志愿者介绍先后结识了仙桃、钟祥、丹江口、汉中等地义工。2012年夏,因为拾穗者在南漳的项目“漳纸工坊”的建设,拾穗者和襄阳草草义工协会建立联系,从此互相影响,在许多项目中开展合作。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的团体结合,在湖北这是第一例,也影响到了其他地市。如今,在汉江流域,两类志愿者互不往来的局面已经完全打破,文化公益和慈善公益的关系,也在学理上得到解决。大家都认识到,两类公益团体促进人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是一致的。各个公益领域的发展要素互相关联,许多公益项目的建设需要从民生、教育、文化等角度同时切入,文保志愿者和慈善义工专业能力、人脉、社会资源、思维方式各有优势,双方结合互补能产生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益。这样跨界的交流合作,让大家打开了思路,拓展了人脉,促进了慈善义工从物质救助向文化、教育层面的深层转型,也推动了文保公益的多元立体发展。

 

2011年春,拾穗者和旬阳志愿者在钟祥考察。

 

2014年6月,武汉小志愿者在南漳“漳纸工坊”学习古法造纸。

 

2014年12月,南阳义工慰问大柴湖移民。

 

汉江流域志愿者跨界合作成果很多。如上述“漳纸工坊”项目即有襄阳、南阳、荆门、十堰、武汉等地多领域志愿者共同参与,项目的内涵也从传承手工非遗向环境保育、自然教育、乡村旅游建设、户外文化建设、秦巴山区移民研究作多元延伸。南漳东巩镇的公益建设,城乡志愿者跨界携手,官民合作,古建保护、乡村艺展、助学、教育夏令营、关爱抗战老兵、电子商务培训等活动都开展起来,出现了浓厚的乡建氛围。汉中、荆门、襄阳的义工将乡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纳入助学项目,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名镇文化遗产整理等方面也开始了积极探索。

 

汉江流域志愿者的跨地、跨界携手,有力地推动了流域内的公益发展,成绩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2015年、2016年两届“爱故乡”人物评选,涂月超、刘贵棠、拾穗者、张俊杰等相继当选。今年是“三千里汉江行”十周年,放眼下一个十年,大家对三省公益发展的前景信心满怀。情系汉江,建设家乡,让我们翘首以盼。

 

2015年12月,南阳、旬阳志愿者在北京“爱故乡大会”。
 

2016年12月,拾穗者、汉江航运博物馆、人文武汉志愿者在武汉召开座谈会。

 

     作 者:胡崇玄 (图片由各地志愿者提供 作者邮箱:hanbinfisherman@163.com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