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九龙井街寻找楚王府踪迹
2016-01-09 06:38:17 来源:武汉晨报

记者郭佳通讯员邱续勇摄影记者詹松

武汉老地名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随着《城地理周刊》记者越来越深入地探访,发现老地名其实可以证史。

明朝末年,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一把火烧掉了位于武昌城内的楚王府,王宫贵族的奢华之地随之消失。但当年留下的井、店铺,甚至是王妃们梳妆打扮的地方,经过历史的演变,转换成经得起岁月沉淀的地名。

这些地名,对一座老城而言,意义非凡。

本期“寻找老地名的故事”我们将从武昌老城区一口老井——九龙井说起。

九龙井街:

因王宫内的水井而得名

家住武昌九龙井街25号的谢邦纯老人今年68岁了,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在这里建了房子安了家,而他,生在这儿,长在这儿,一住就是68年。

谈及九龙井街,谢邦纯很有感情:“这条老街因为一口名为‘九龙井’的老井而得名。这口井就在我家隔壁,九龙井街24号,只是现在在上面建了房子,看不到井了。”

记者看到,谢邦纯家隔壁已是一家快递公司的办公地点,难道井被填了吗?

“那倒没有,上面铺了预制板,如果揭开,就可以让井重见天日。”谢邦纯说。

据了解,九龙井是著名的“武昌八井”之一。其中不少井消失了,而这口九龙井,若按谢邦纯的说法算是半消失吧。

据《武汉地名志》记载,九龙井为明代楚王宫内的饮水井之一。传说宫内曾有人投水自尽,为防止投井事故再发生,在井口安装石雕九龙井框,以镇邪魔,因此得名九龙井。

谢邦纯家里,有一口整石做成的井框,当年封井做房屋时,被弃于街道,他便和兄弟搬回家中,“也算是对九龙井的一点念想。”谢邦纯说。

记者仔细观察这口井框,内径32厘米,和九龙井的井口一般大,但上面却没有找到龙踪影。谢邦纯说,自己也在书上看过有记载雕龙的石框,但眼前井框好像并非史料所记载的井框。

谢邦纯的记忆中,以前井没有封前,井框一来是为了防止小孩子失足掉进井里,二来也方便人们用绳在井里打水,好像和雕龙并没有什么关系。记者也见到,井框边多处有被绳索拉扯过留下的道印。

因九龙井,这条街在旧时就叫九龙井街。1967年改名跃进二街,1972年复名九龙井街。而位于武昌区彭刘杨路北侧的另一条街,因靠近九龙井街,1972年改名九龙井正街。

梳妆台遗址。

梳妆台上

梳妆美人到底是谁?

在民居老街八卦井街中穿行,记者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感,从小在这一片儿长大的谢邦纯可是怎么绕都能绕出去。和八卦井街相接的街道上,记者从居民房的门牌上看到了扎珠前街的字样。

“在明代,这里是为楚王府扎制珠冠的地方。到了清代,成了三条街巷,分别叫扎珠前街、中街、后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改过名字,1972年又复名了。”谢邦纯介绍说。

给王府制作珠冠,当年应该是很珠光宝气的地方吧。记者心里正寻思着,一不小心,走完了扎珠前街,来到了梳妆台。

这个梳妆台也不是你想象中的梳妆台,对,它也是地名噢。“这个地方的地名就叫梳妆台!”

这么美的名字,估计跟王府中的王妃有关吧!

“以前听老人说,这里是王妃们梳妆打扮的地方,还有遗址,在一个亭子里面。”谢邦纯带着记者,从彭刘杨路上艳阳天酒店与省水产局之间的小路进去,爬到一个很陡的坡上,果然见一个古色古香的六角亭,上有铭牌“梳妆台遗址”。

亭正中一张圆形的石台,旁边有四个圆形的石凳。当年的王妃就是在这梳妆打扮的。《武汉地名志》中介绍,梳妆台是明清时的古巷,位于明朝楚王妃梳妆台(王府中梳妆的地方)东侧。如此看来,的确与王府中的王妃有关。

可是,明明是梳妆台,为什么这么高呢?

记者在《武昌老地名》一书中找到了答案。相传楚王府里的一个藩王,最爱美女,一次他派出寻找美女的家丁说,汉阳江中渔女很美貌,藩王忙前往观看。到了龟山脚下,见一年轻美丽姑娘站在渔船上,正与另一只船上的后生唱歌。藩王下令将姑娘抢回王府,当晚准备成亲。谁知姑娘又哭又闹,坚决不从。几天后,姑娘说,要我嫁,须给我修个梳妆台,我要看见长江水,好好梳妆打扮一下。藩王马上派人在五储最高坡上修建梳妆台。修好后,姑娘站在台上,看到滔滔江水,还看到远处渔船上心爱的人,边哭边对着江水梳起妆来,不一会儿,姑娘从从容容地站起身,纵身跳下了台。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姑娘,把她跳台自尽的地方叫梳妆台。

其实,在老武昌城,还有很多与楚王府有关的地名,例如后宰门(旧称厚载门),据传明代为楚藩王府的后宫,办事官员由此出入。又有一说为候补办事官员的地方。如果读者对此感兴趣,不妨找个闲暇的时间,亲自去走走,找找,说不定有新的发现呢!

▲八卦井街上的八卦井。

▲谢邦纯老人家的九龙井井框。

地名中找寻与楚王府相关的历史印痕

在九龙井街上,还有另一处有名的井,双眼井。和九龙井相比,它要幸运很多,没有被埋于地下,而是锁在一间空空的房屋里,门口写明“武昌区文物保护单位”。记者透过模糊的房间玻璃,可隐约见到两个并排的小井,正因如此,被称为双眼井,也是明代楚王宫内的饮水井之一,后来和九龙井一样,在通自来水之前,是老武昌城的居民饮用水水源。

谢邦纯介绍,当年整条街的人都从九龙井和双眼井里打水。“冬天天气冷,我们用井水洗衣服洗菜,水是温的,不刺骨,井口还冒着热气呢!到了夏天,井水又变冰凉了,我们用水做冰镇西瓜,吃起来,比现在冰箱里的瓜爽多了。”

与九龙井街一马路之隔的,是八卦井街和八卦井后街。由此大家可以推断出,这也是因当年位于楚王府中的另一口井而得名。在这个街道里,自然有一口八卦井了。

在一栋居民楼的窗下,记者和谢邦纯找到了八卦井,井口被几片木板遮挡着,井水已浑浊。传说掘井时,发现一石,形如八卦上的花纹,因此得名八卦井。

这些路名,带着历史的故事,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明朝初期,朱元璋将其弟朱桢封为楚王,藩地就在武昌。朱桢就藩武昌时,在武汉蛇山南面修造了一座王宫,即楚王府。据清同治年间修篡的《江夏县志》记载,明楚藩王故宫在高观山下(黄鹤楼东侧),前临大街,左阅马厂,右长街(今解放路),宫广二里,袤信口,瓦石为城,明季兵燹,存汉制作,仅此正阳、端礼、东华、西华、厚载诸门及梳妆台、垂鱼地而已。”

由此可见此宫殿建筑群的巍峨壮观。

有“武汉通”之称的刘谦定介绍,从朱桢开始,先后共有明朝九代楚王住在楚王府。他们的子孙中,还有15人受封为郡王,郡王的封地虽散在湖广各地,但郡王府却都建在武昌城内。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岁月里,武昌城一直是楚王府把持的天下。

1644年,张献忠从保安门和文昌门攻破武昌城后,随之又攻破楚王府的镇楚门,将最后的一位楚王朱华奎抓住装进竹篓沉入了长江,同时,楚王府及其城墙亦被全部毁坏。

楚王府虽已不见踪影,但从现在眼前的这些九龙井街、八卦井街等地名上,还能寻找到一些与楚王府相关的历史印痕。人们甚至根据这些地名,来证明当年楚王府真真实实的存在过,同时,还能根据地名的分布,来推理出楚王府内的各种分布。

谢邦纯所居住的九龙井街、以及记者当日探访的八卦井街,在当年,可能都在楚王府内噢!

九龙井街是武昌的一条老街巷。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