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郭佳通讯员曾防汛摄影詹松插图赵健
寻找老地名的故事
图中船只所在地,为当年的尿巷。
老地名是我们城市的一块文化瑰宝,其多种多样的冠名缘由,不仅蕴含着一方水土的历史信息,而且形成意趣盎然的地方人文印记。在汉阳南岸嘴,就有这样一些已经消失的老地名……
当年热闹的米市巷现在是安静的岸边的护坡。
当年的洋油街,现在是郁郁葱葱的公园一角。
清代老街
成鸟语花香的树林
乘坐公交车到晴川饭店下,沿着晴川桥桥下侧路往汉阳江边走,至南岸嘴景区高公闸入口处,进公园。满眼郁郁葱葱,特别是西侧至大庆闸口一带,虽然已是冬日,树林却是绿色一片。有人在此打拳锻炼,也有人吊吊嗓子,唱上几句。
然而,就在南岸嘴景区一隅,在1998年以前是一片稠密的居民集聚地,名曰大庆街,旧名“洋油帮”、“洋油街”。那时的这里,可没有绿树红花,鸟语花香,是分布无章的片状民宅区,早在清代就有了这条街。
晚清时,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外国石油倾销于中国内地。当时物流主渠道为船舶运输,洋油街就在汉江畔,得水独厚,便于油船停泊,于是石油生意逐渐红火起来。
那年月,外国人谓之洋人,石油、火柴、水泥、白铁等都冠以“洋”字,谓之洋油、洋火、洋灰、洋铁等,甚至土豆也被称作洋苕或洋芋。此地“洋油”生意历经数十年经营,渐成颇具规模的“一条龙”:不仅在街边江畔有停泊油船的洋油码头,还有专门从事装卸油毂子(旧式油桶)的搬运工人,有油料仓房。在长度不过百米的几条巷道中,专事销售“洋油”的门店竟达数十家,批发或零售的“洋油”多为机械船舶所用燃料和民用照明所需煤油等。
正因“洋油”生意名噪三镇,洋油行业帮会于是设在街中,时人便称此地“洋油帮”。新中国成立前夕至“文革”初,此地另称“洋油街”,属集稼嘴街(晴川街前身)辖区。
清末,洋油帮(即洋油街)附近的白鳝街失火,秧及洋油码头上的油船,大火从街上烧到船上,又从船上烧过了汉江,直接蔓延到汉口汉正街的商铺,损失惨重。
1966年,集稼嘴街更名江河街。次年,“堤外片”(今南岸嘴景区)21条巷道中,有20条改为“红色地名”。洋油街改以中国石油基地之一的“大庆”为名,定为大庆街,沿用至今。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庆街居民196户,多为简陋平房,由于地处堤外汉水侧畔,属无堤区,每逢洪汛即遭淹渍之灾。1996年夏和1998年夏,这里被洪水淹没月余。1998年11月,大庆街民宅拆迁,南岸嘴驳岸堤开建,次年底竣工,大庆街变为南岸嘴景区一隅。
用粪尿作巷名
“小有名气”的尿(sei)巷
听说过吗?
离大庆街不远,沿汉江向东,过晴川桥底,靠近汉阳一方的汉江里,对,就是在江水里,那就是曾经“小有名气”的尿(武汉方言sei)巷了。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汉阳集稼嘴街(晴川街前身)有条形成于清代的陋巷——堤角巷。该巷东西走向,东邻品字街,南侧垂直于渣砖巷,西接高公码头,北傍汉水。然而,堤角巷之名仅见于门牌上,极少有人唤之,取而代之的则是极为不雅的俗名——尿巷。
尿巷之称约始于20世纪初,那时该巷西北侧有一专司肥料转运之事的粪便码头。汉阳多处茅坑、厕所的粪尿和居民“下河”(旧称倒围桶或倒马桶)所集中的粪尿,被粪车(板车)运到此,排队等候在尿巷北侧的汉水岸边,由“专职”挑夫们用粪瓢舀至粪桶之中,再逐担挑到粪船上运至乡村当做上等的肥料。
挑夫们每天将粪尿转运完毕之后,顺手将粪桶等物摆放在尿巷周边。由于转运粪尿和摆放粪桶近在巷侧,因而巷内整日骚臭之气熏天、路人往往掩鼻而过,巷内居民烦恼不已,却也无法可施。于是,尿巷渐在汉阳“小有名气”,以致它的正称——堤角巷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此巷两端为居民住宅,中间为双街小学后院和煤炭铺场院。20世纪60年代,多系砖木平房,巷长约80余米,宽仅2米有余,泥土路面。当时,高公街一带因汉水急流冲刷,河岸屡有崩塌,尿巷逐渐屋垮人移。至70年代初,此巷完全消失,原地变为河床。
两江交汇处农稼商品交易市场
米市衍生的街巷
走在南岸嘴景区驳岸堤上,见汉江上运输的船只来往,尿巷已没入水中,在其不远处的驳岸堤下的护坡上,就是当年的米市巷了。
清中期,这边临水的巷子旁,曾樯帆林立。各路商船将长江、汉水流域的大米等农稼产品运至此,就地交易,生意十分红火,成为华中地区著名的农稼商品市场。而巷内多为米铺,批发零售兼营,销路极好。
此巷及周边农稼商品交换的兴旺发达,甚至引得紧邻此巷的接驾嘴也为之谐称集稼嘴,意为集散农稼商品之地;这里的码头亦由此称为集稼嘴渡口。久而久之,“稼”讹化为“家”,对岸汉口的码头不知何年何月也开始改称集家嘴码头(此名至今尚存)。
由于米市的繁盛,粮食加工业亦在这里发展起来。汉阳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工商业者刘建炎斥巨资在米市巷附近开办兆丰机器碾米公司。该公司购买德国蒸汽机2部、碾米机8部、“大垒子”(磨)3部,日碾色白、质优的大米900担(约合4.5万公斤)。时为武汉三镇最大的民营碾米企业,一改以往土法碾米、米质粗糙之状况,盈利日增。
此地位于汉水入江之前的急弯处,屡受泛滥的洪水冲刷,河岸常有崩塌。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米市巷一带的商市迁移,此地逐渐走向萧条;米市巷缩为一条不长的民宅小巷,旧时的米市公所和碾米公司也无处可觅;不过当时米市巷北侧一带仍泛称集稼嘴,属大别镇(集稼嘴街-江河街-晴川街前身)管辖。
1967年,历经百余载风雨沧桑的米市巷更名为红星五巷,1972年复名。此时米市巷的老式平房和青石板路等旧貌尚存。
1998年大汛后,南岸嘴河道削坡和驳岸堤建设动工,米市巷拆迁。原址为今驳岸堤下的一截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