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凌晨,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武汉女儿”周小燕教授走完了她近一个世纪的音乐人生,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99岁。当日2时许,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发表微博证实了教授的去世:“在和病魔勇敢战斗一年后,我敬爱的恩师周小燕大师于今天凌晨0:32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武汉长大,东湖曾是她家后花园
1917年,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父亲周苍柏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曾任汉口上海银行经理,湖北省银行总经理,虽不会音乐却让子女学习萨克斯、小提琴、钢琴等乐器。
1930年,周苍柏兴建了东湖西岸“海光农圃”。据周小燕的回忆,“父亲早就告诉我们:‘这地方将来不是你们的。我把它建设好了要献给人民。”周苍柏因此也被尊称为“东湖之父”。
2007年6月,周小燕看到由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理局出版的《魅力东湖》画册时,欣然提笔:“看了这本画册,勾起我幸福的童年,希望你们把这块自然的风景能建造得更美,这也是我父亲的愿望。东湖永在我心中。”
现在前往东湖,游客们可看到修复后取名苍柏园的“海光农圃”。包括周苍柏纪念馆、雕像、周母桂花林等多处景点,以及周苍柏携子女的雕像。
长江边首唱《长城谣》,战火中获誉“中国夜莺”
周苍柏与儿女周小燕、周德佑合影
1935年9月,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声乐。1937年夏季,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她回到了武汉。周小燕同好友夏之秋组织成立了武汉合唱团,在三镇的街头巷尾演唱抗战爱国歌曲,在众多被周小燕所演唱抗日名曲中流传最广的应数《长城谣》和《歌八百壮士》。
1938年,周小燕辗转到巴黎学习声乐,于1945年登上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中西合璧的唱法高歌《紫竹调》、《红豆词》,让世界对中国美声演员刮目相看,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九旬高龄坚持教学,“盖棺”的时候才关门
1947年,周小燕毅然归国。同年,她应武汉大学的邀请在武汉举办了回国后第一场个人音乐会。
1949年,周小燕回归受聘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1988年,71岁高龄的周小燕亲自挂帅出任艺术总监,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
据了解,即便年过九旬,周小燕依旧每天在家中给学生上课。有人曾问她:“您什么时候关门,不收弟子?”她说:“盖棺的时候关门,反正也没有退休的,那我就干终身的。”(陈中)
她是永远的女神
武汉名人谈周小燕
先生娇小身躯背后
蕴含巨大能量
周小燕曾想回武汉坐地铁
记者郭佳
采访周小燕,是四年前,当时因为《人文地理》周刊正在寻访位于汉口的周公馆,即其父亲周苍柏的公馆,于是电话连线到周小燕本人。
那是2012年4月19日的晚上,电话接通时,那头传来悠扬的钢琴声,接电话的助手轻轻说:“周先生,记者想采访您。”不一会,传来老太太慈爱、清晰的声音:“你好。”
中国著名女画家潘玉良曾为周小燕画过肖像,画中是一位身着旗袍、举止优雅的美人。记者和她谈及那幅画时,老人笑起来:那是从法国回来的我。出国之前,住在周公馆的我,是个野丫头,我远没有潘玉良画的那么优雅。”
回忆起小时候在汉口的日子,老太太笑声朗朗,说话声音提高了几度:“小学放学回家,是最快乐的时候。我可以爬树,院子里高高的梧桐树,我两脚噔噔地就上去了。”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回忆起童年时,声音是清脆的,带着笑,电话这一头的记者,都能感受到那么纯真。
聊完童年,老人亲切地谈到家乡武汉的变化。她主动向记者打听:“听说武汉马上就要开通地铁了?”“是啊!”没想到老人还这么关心武汉的变化,记者备感亲切,“您什么时候回来坐一坐呀?还是粉色的呢!”又一次传来她的笑声:好哇,我今年年底争取回来,好好坐一回。”
然而,一直没有传来先生回武汉的消息,也没有她坐粉色地铁的消息,却等来了今天的噩耗。
如今的武汉,地铁不仅仅有了粉色、绿色,还有了金色,先生知道吗?
记者印象
“她和我们在一起说武汉话,她很骄傲自己是武汉人,她总说‘我是武汉的女儿’,看到我们来了就说‘我的老乡、亲戚来了’。”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余惠承回忆周小燕道,先生一口乡音未改,“先生有时候说普通话都带有武汉的味道”,和大家一起吃饭聚餐,高兴了想讨点酒喝,先生便会用武汉话“撒娇”,“你们可怜可怜我吧,我这个老太婆造业”。余惠承说,在学生们的眼里,周小燕是永远的女神。
回武汉讲课,人满为患
先生把舞台留给学生坐
武汉音乐学院网站上名誉教授一栏,周小燕的名字赫然在目。作为名誉教授,周小燕多次受邀来武音讲学,其中让余惠承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七八年前,周小燕的到来让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上下两层被围堵得水泄不通,“基本上全省声乐专业的老师都来了,音乐厅爆满,原本只能坐800人,那天来了有一千四五百人”。
让余惠承难忘的是,“我在台口张罗着各种事情,先生讲着讲着就跟我做了一个手势。”原来,周小燕看见音乐厅二楼的悬空阁楼上已经人满为患,人数再增加容易造成危险,她示意余惠承让他们下楼来找位子。“先生说‘舞台上还可以坐一两百人啊’,我问先生那你讲课方便吗?先生告诉我‘没关系你让他们下来,不然太危险’。”
带廖昌永、李秀英回家乡演出
希望留给学生的是鼓励
2012年,周小燕带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廖昌永、李秀英等人“回家”开音乐会,余惠承当时也一直陪伴左右。“排练的时候,她的学生在台上唱,她就跟学生们同呼吸,学生们哪一口气用不上劲,她就紧紧地捏着手。”
余惠承将这样的画面用手机镜头记录,周小燕看后很懊恼。“先生不停地说,‘我不应该让他们看见我这样,我应该多给他们鼓励,这样干扰了他们在台上的发挥’。”
自诩“正面八十背面十八岁”
大家眼里的“女神”很幽默
余惠承评价周小燕称,“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太太”。“我们经常跟她开玩笑,我们夸周先生气色很好,说她身材也保持得很好,她就回我们说,‘是啊,我正面看八十,背后看是十八岁’。”这位老人是世人眼中的“中国夜莺”、“声乐女神”,但在身边人看来,“她一直保持着十八岁的状态。”
记者梅冬妮
受访对象: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余惠承
受访者:湖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马伶
记者梅冬妮
马伶与周小燕合影。
1995年夏天,马伶专程赴上海采访周小燕先生,“见了她以后感觉特亲切,她跟我们也说些武汉话,‘欢迎你们来’。先生个子比较小巧,人很温和,说话轻言细语,没什么架子,很平易近人。”
这个大家都尊称为“先生”的女子,在娇小身躯背后蕴含着巨大的能量,马伶回忆道,“先生对她的事业非常执着,没有任何杂念,她培养了很多歌唱家,毕生精力都用在声乐艺术上。交给她的学生,她一定让他们达到她的目标。”采访当日,喜欢唱歌的马伶借此机会向周小燕请教,“她不要你去装腔作势,不用你注意各种共鸣,也不讲很多理论,让你高音不要有顾虑。我们相处了两个小时,非常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