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来,武汉晨报见证了诸多重大事件,一直与时代同呼吸,与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和这个地球共命运,记录事件中人物的命运,推动城市和社会进步,帮助一些人积极向上并从此改变命运。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记者也得到了锻炼,提升了业务水平,赢得报道对象的点赞,也为自己和报社赢得了社会的荣誉和尊重。他们的记者手记,带你走进晨报人的“V”世界。
献一份爱心赢一种温度
2004年12月26日,惊天海啸突袭印度洋沿岸国家,东南亚16万余人遇难,举世震惊。各国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当时,晨报人决定号召武汉人伸出援手,为灾民奉献一份爱心。
2005年1月16日,编辑部策划推出16版的“海啸赈灾号外”,决定将市民购买号外的报款全部捐献给海啸灾民。当时归元寺昌明法师亲自为号外题写了刊名。为国际上重大事件出号外,在武汉地区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
号外出版当天,晨报与红十字会武汉分会联合举办“号外”义卖活动,当天早上号外一上市,就受到热情追捧,近500名市民自发参与义卖行动。一位40多岁的女士用1200元买了一份“号外”,却不留名。一位老人一下买了100份。他说,这次义卖行动非常有意义,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将社会上所有的爱心都凝聚在了一起,充分体现出一张报纸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张思忠)
张思忠
重建三江小学
献一份责任赢一种希望
2013年5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
接到采访任务,心里咯噔一下,这是继汶川地震后,第二次入川赴震区采访。暗中祈祷,“不要再有人员受伤了”的同时,与摄影记者马不停蹄赶往震区。
次日中午,在盘山公路骑行了6个小时,眼看就要抵达震中芦山县城,路边一所垮塌的学校——芦山县三江小学吸引了我。
在这个大门摇摇欲坠的学校前面,有几个小学生迷茫地站在路边,不知所措。从该校校长李玉权口里得知,震后,该校本就不太结实的校舍成了危房,学校不敢让学生上课,只好放假。马上就要升学考试了,几名不肯回家的学生见记者采访,纷纷围过来问:“叔叔,我们什么时候开学呀?”
5月22日,三江小学学生盼开学的消息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当天就募得善款100万元,由记者转赠芦山县教育局,定向用于三江小学整建。喜讯传至三江小学,师生们纷纷留言:武汉好心人,谢谢了。
2014年5月20日,记者回访三江小学,该校重建工作已启动。(记者陈勇)
陈勇(右)
狙击潲水油
献一份辛劳赢一部法规
10年前,不少市民去小餐馆就餐总觉得不卫生,当时武汉每日产生的潲水达数千吨之巨,这些潲水去了哪里,一直挑动着市民的神经。
当年作为监督记者的我,试图找到这个答案。在青菱乡为盯一个目标,20小时未合眼;在硚口长丰村连续盯一个目标一周毫无所获,而在第8天几乎放弃时,突然有了重大转机。
经过一个月的蹲守和暗访,我和两名同事一起,揭开了潲水流向的黑幕:一桶潲水,一半猪吃,一半人吃,揭露出潲水的流向混乱导致潲水油回流到市民餐桌的真相。
2006年8月21日起晨报连续推出一个月的《狙击潲水油》报道,引起数万市民热议,政府高度关注。最终《武汉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出台,对餐厨垃圾实行统一收集、运输、集中处置,实现了源头治理。
回望过去,采访的辛劳和冒险历历在目,但我却感觉很甜蜜,因为市民进餐馆不再担心吃的油不干净了。(记者杨佳峰)
杨佳峰
蔡甸炸山采石交昂贵环保学费
献一份细心赢一片蓝天
2013年5月的一天,我去蔡甸区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经过该区九真山风景区时,我惊讶地发现,该山被挖得“千疮百孔”。当时,一名与我同行的基层干部说,这山体是乱采滥采山石造成的。他还抱怨道:从前,政府为发展经济,千方百计鼓励市民开办采石场,导致蔡甸一度有几百座采石场;近年来,为保护区内各山的生态环境,政府下决心关停所有采石场;现在,政府每年要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栽树种草,用于修复被挖坏的山体……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认为,蔡甸区政府对采石场的态度,从最初大力支持,到坚决关停,最后投巨资修复山体,具有样本意义。我决定围绕蔡甸炸山采石的“赚”与“赔”作文章,写篇环保题材的新闻稿。
在接下来的采访、收集资料与写作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还算顺利。后来,稿件《蔡甸炸山采石付出高昂“环保学费”》和《炸山采石的“赚”与“赔”》见报后,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易、凤凰网等主流网站转载,引起网民关注和热议。蔡甸区及武汉市两级党政部门的多名负责人,也作出批示,要求蔡甸区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尽快修复受损山体。应该说,在推动蔡甸区、武汉市的环保事业更快更好发展方面,该稿起到了引导作用。(记者陈奇雄)